有头疽

有头疽,中医病名,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名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方剂 七三丹
中成药 拔毒膏
概述

有头疽的名词解释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

有头疽的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有头疽相当于西医的痈。

有头疽的病因

外感风温、湿热之邪;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房事不节、劳伤精气。

有头疽的病机

1.外感风温、湿热之邪,邪毒侵入肌肤,毒邪蕴聚以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

2.脏腑蕴毒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以上二者皆可致脏腑蕴毒。

3.内伤精气由于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水火不济;阴虚则火邪炽盛,感受毒邪之后,往往毒滞难化。

有头疽的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1)初期 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2)溃脓期 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3)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鉴别诊断

1.疖病 小而位浅;无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

2.脂瘤 染毒患处有结块,或有扩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脂栓;染毒后红肿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溃后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5×109/L一20×109/L,中性粒细胞80%一90%。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可作脓液细菌培养。

有头疽的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应辨明虚实,分证论治,谨防疽毒内陷。积极治疗消防等病,必要时配合西医西药治疗。

证治分类

1. 火毒蕴滞证

证候: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当归、芍药、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

2. 阴虚火炽证

证候: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方剂汇www.fane8.com],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生黄芪、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芎、当归、黄芩、生地黄、竹叶、生姜。

3.气虚毒滞证

证候: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有头疽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溃脓期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如脓水稀或灰绿,则改掺七三丹;若腐肉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2.服用降糖药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必要时可用胰岛素制剂以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

有头疽的转归预后

体虚之际,容易发生,故消渴患者常易伴发本病。如阴虚之体,每因水亏火炽,而使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每因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如病情加剧,极易发生内陷。

有头疽的预防调护

1.项、背部生疖,忌挤压,消渴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

2.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3.患有头疽之后,切忌挤压、碰伤。在头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4.忌食鱼腥、辛辣等发物或甜腻食物。

历史文献

《外科理例·疮名有三》云:“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此疽始之发兆……”

疽之病名始见于《灵枢·痈疽》:“何谓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