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剂肾病

镇痛剂肾病是由于长期滥用镇痛药物,其累积量超过1~2kg时引起的慢性小管间质损害和(或)肾乳头坏死,此种疾病被称为镇痛剂肾病或镇痛剂所致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常见引起镇痛剂肾病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布洛芬、保泰松等,并常为几种镇痛药混合服用。本病好发于40~60岁女性,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3:1~6:1。滥用镇痛药的人数与镇痛剂肾病的发病率相关,多年使用镇痛药的人数与肾脏疾病的发病率相关。

概述

镇痛剂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

镇痛剂肾病的主要病变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及肾乳头坏死。慢性间质性肾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常呈缺血性皱缩或硬化。临床主要呈现轻度蛋白尿(尿蛋白量常<1g/天)、无菌性白细胞尿、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夜尿多,尿比重及渗透压低,部分病人还出现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及缓慢进展的肾小球功能损害。病人还经常出现高血压及贫血。

如果坏死的肾乳头脱落入尿路,病人会出现肉眼血尿(为均一红细胞血尿),伴血丝及血块,并可在尿中发现坏死肾乳头(通过病理检查证实)。若血块或坏死组织嵌顿输尿管,还能诱发肾绞痛,甚至急性肾衰竭。

此外,约10%的镇痛剂肾病病人还能伴发泌尿系统(肾盂、输尿管或膀胱)上皮细胞癌。

镇痛剂肾病的诊断

根据服用镇痛药史及典型的临床、病理表现确诊本病不难。怀疑并发肾乳头坏死或尿路癌症时,相应的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能够帮助诊断。B超检查可见双肾萎缩,肾表面凹凸不平呈花瓣形。

镇痛剂肾病的治疗

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保护肾功能。

1.保持一定尿量

应保证病人的补液量,使尿量维持在2000ml/天以上,从而使药物排泄增加,降低药物在肾髓质的浓度,减轻肾损害。

2.预防和治疗感染

应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以免加重肾损害,一旦发现感染应积极选用低毒性或无毒性抗生素。

3.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

对于已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应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0.6g/(kg/d)),可口服必需氨基酸等,应保证足量热卡。采用非透析疗法[方剂汇www.fane8.com],如包醛氧化淀粉、大黄制剂等,进入终末期肾衰后则应进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对于有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者应及时处理,部分病人可出现高钾血症,常与肾功能不全程度不成比例,应予关注。

5.对症支持疗法

应积极抗高血压,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尽量避免或慎用利尿药。发生肾乳头坏死引起尿路梗阻时,应给予解痉、补液等处理,无效时需手术取出坏死组织。

6.尿路梗阻的处理

应及时去除梗阻原因,如由血块阻塞所致,可给予碱性药物治疗,由结石所致者,应行超声波碎石或外科手术治疗。在紧急情况下,应在梗阻以上行造瘘手术。梗阻合并感染时应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若尿路梗阻已造成肾衰竭甚至无尿时,可给予透析治疗,使病人情况好转后,再解除梗阻因素。

镇痛剂肾病的预后

本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及积极对症治疗,方可保护肾功能并改善预后。一旦发现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应积极选用低毒性或无毒性抗生素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和加重,以免引起肾衰竭。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