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肌无力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呼吸肌、吞咽肌进行性无力或麻痹,而危及生命者。
亚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于发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现为高度乏力、腹胀、不思饮食、黄疸逐日加深,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至后期出现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病程为数周至数月。本型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脑病为首发症状,只是病史超过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但实际上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由于眼珠子颜色浅,看上去就象是大瞳孔套小瞳孔,所以叫重瞳。
重链病(heavy chain disease,HCD)是淋巴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以恶性增殖的单克隆淋巴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结构均一、分子结构不完整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该蛋白仅由重链组成而不含轻链。依据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分为α-重链病、γ-重链病、μ-重链病和δ-重链病,ε-重链病尚未见报道。其中α-重链病最多,γ-重链病次之,μ-重链病罕见,δ-重链病仅见个案报道。
重金属中毒性肾病是由于长期接触重金属后引起的急、慢性肾损伤。金属可按密度的大小分为重金属和轻金属,密度大于4.5kg/m3者称为重金属(一般是指比重超过5的金属元素)。重金属中毒性肾病与重金属的职业接触和环境接触密切相关。因大多数重金属均有肾毒性。重金属引起的肾损害与个体素质、重金属浓度以及接触时间长短有关,其肾损害可呈急性也可呈慢性,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可受累。不同重金属引起的肾损害主要的受损组织是肾小管,其损伤机制为直接的毒性作用。在出现肾病综合征的病例中,肾小球亦受到损伤,其机制为免疫损伤。在临床上,急
重金属中毒是指相对原子质量大于65的重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引起的中毒,如汞中毒、铅中毒等。因为重金属能够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从而影响组织细胞功能,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例如体内的酶就不能够催化化学反应,细胞膜表面的载体就不能运入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就无法完成肌肉收缩,所以体内细胞就无法获得营养,排除废物,无法产生能量,细胞结构崩溃和功能丧失。
重叠综合征指的是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结缔组织病的重叠,亦称为重叠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的重叠发生通常以传统的几个结缔组织病最常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也有以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与其他结缔组织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重叠,如干燥综合征、韦格纳肉芽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因接种减毒痘病毒疫苗后在皮肤黏膜上发生的异常反应称为种痘并发症,种痘是通过接种牛痘苗获得对天花免疫力的方法,牛痘苗即痘苗病毒,是经过长期和复杂的传代选育所获得的一种人工变异减毒株,接种后只引起局部痘疹而不会导致天花发病,种痘是预防天花的根本措施。
肿胀本是两个概念,肿是肿,胀是胀。肿多与肾脏关系密切,肾脏本是水火之脏,左为肾,重在精液,津液之容之。右之命门,是人之生命之本源,主真火所藏,人之身阴阳的盛衰,水道畅达,人体躯干就不会肿。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多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性肿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胀是指腹部大如鼓的一类病症,严重者如鼓又名鼓胀。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难忍,呼吸不利,或呼多吸少,皮色苍黄、或晦暗,脉络显露为特征,亦故名肿胀,也难分清是肿是胀,所以通称肿胀。但是,外伤也可引起肿和痛,我们今之所谈由内伤引起的肿。在《内经》中
肿瘤性心包炎是恶性肿瘤心包转移或原发性心包肿瘤,由间皮瘤所引起。报道肺癌、乳腺癌、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占绝大多数。
肿瘤性息肉是大肠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多发性者常见为家族性腺瘤病,其他尚有非家族性腺瘤病及伴有消化道外肿瘤的Gardner氏综合征、Turcot氏综合征等,它们多有不同的恶变率、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原发性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圆形或卵圆形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缺失,裸露脉络膜大血管。眼底改变和临床症状类似中央性脉络膜萎缩,但仅局限在黄斑部。多为双眼,亦可单眼,有家族发病史。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neutrophilicgranulocytosis)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周围血中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L,早产儿为6×10/L,生后1~2月低限为2.5×10/L,至1周岁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数值直至成人期皆作为正常的低限。成人及儿童的绝对值低于1.5×10/L,生后2周至1周岁婴儿的绝对值低于1×10/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当中性白(粒)细胞低于0.5×109/L时,称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白(粒)细胞在机体防御中起着清除衰亡组织细胞和吞噬杀死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其数量减少会明显降低机体防御机能而导致感染,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症状随其减少的程度和原因不同而异。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itis)是发生于黄斑部的孤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新生血管及出血,最终导致瘢痕形成。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很少有超过50岁的患者,一般单眼发病。在我国不少病例于结核和病毒感染有关。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单眼发病,眼底表现类似老年性黄斑变性,但病灶较老年性黄斑变性者为小,多为孤立的渗出灶,伴有出血。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曾有青年性黄斑变性或出血性黄斑病变之称,其致病为不同原因的炎症,引起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发生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色素上皮和(或)神经上皮脱离。经对症抗炎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由于大部分病例查不出病因,因此,国外学者更多地称这种中青年发生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起病年龄32~38岁。
软骨肉瘤是指其细胞倾向于向软骨分化,分为中心性软骨肉瘤、周围性软骨肉瘤、骨膜性软骨肉瘤。软骨肉瘤生长缓慢。本病好发于股骨、骨盆、肱骨、肩胛骨、胫骨的近端。临床症状为深部疼痛,不剧烈,非持续性,压迫神经,引起剧烈的疼痛,伴放射痛。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治愈率高,在原发肿瘤切除10多年后仍可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放疗、化疗对本病无效。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简称“中浆病”,是指黄斑区或者后极部由于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液体进入神经上皮下导致的神经上皮脱离,可伴有RPE的脱离。中浆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患者大多为青壮年男性。发病年龄20~45岁,发病高峰在40岁前后。男女之比为5∶1~10:1。90%以上单眼受害,左右眼无差别。大多能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也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
中暑衰竭是指因出汗所致的过多液体和电解质丢失,而引起的低血容量和电解质失衡。当天气愈热时,人体流汗愈多,当汗液流失过度,体内就开始缺水,此时往往容易发生中暑衰竭。在炎热的夏季,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病状,即使最能适应气候的运动员也一样。中暑衰竭即是由水分流失(虚脱)造成的,或在极少的例子是由盐分流失引起的(排汗时,同时流失盐分)。口渴很可能是第一个症状,接着是食欲不振、头痛、头昏、脸色苍白,以及类似感冒的感觉(包括恶心及呕吐)。在更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出现心跳加速、注意力涣散。
因过多的液体摄入但不补充钠所致的体力活动诱发的横纹肌痉挛。
可拉明(coramine)、山梗菜碱(lobeline)在儿科应用较广健康搜索,可因剂量过大或连续多次注射较大剂量而引起中毒。半边莲、山梗菜及其种子都含有山梗菜碱,内服过量亦可导致中毒。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生长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小细胞神经元肿瘤,其主要发生部位在透明隔近室间孔处(Monro孔),引起临床症状时,肿瘤均已长得很大。其主要症状是头痛和梗阻性脑积水所产生的颅内压增高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0)2000年公布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中枢神经细胞瘤属于神经元及混合神经元神经胶质起源的肿瘤,分级为Ⅱ级。
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granulomatous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又称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或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isolated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这种血管炎没有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炎和其他炎症表现,血管炎改变只局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在脑血管造影、脑组织活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CNSL),简称“脑白”,系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至脑膜或脑实质,使患者表现出相应的神经和/或精神症状。脑白可见于白血病病程的任何阶段。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