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症乃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有关的发炎及去髓鞘疾病。实际上、神经纤维、神经元及寡棘突细胞亦会受损。
硬化性脂肪肉芽肿(sclerosing lipogranuloma)又名阴茎阴囊脂肪肉芽肿,为一种局限性特发性脂肪坏死病。
硬化性骨髓炎因首先由瑞士医生Garré所描述,故又名Garré骨髓炎。以病程缓慢,临床症状轻微,病变处骨质以形成弥漫性硬化为主,不形成脓肿及窦道为主要表现的骨组织的低毒性感染性疾病。
硬化性骨髓炎又名Garres病,特发性骨皮质硬化和干性骨髓炎,此病较少见。病因不明,不易找到致病菌。有时可能与损伤有关。损伤产生骨膜下血肿,形成钙化,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男多于女,体质多健壮,如运动员。长管骨均多发病,但下肢以胫骨最为多见。
硬化萎缩苔藓(lichen sclerosis et atrophicus)也称白色苔藓(lichen albus)、硬斑病性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morphoeicus)或Csillage病。是一种原因尚未明了的皮肤慢性萎缩性病变。中医认为本病由阴阳不调,气血不和,外感风湿而引起。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EVS)临床应用已达50余年。目前认为,EVS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食管静脉曲张(EV)治疗的有效方法,而且在许多肝硬化患者能替代外科手术治疗,作为EV及EV伴出血的首选治疗措施。但是,EVS术后常伴有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吞咽困难、发热等症状。内镜及CT检查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管糜烂、溃疡等并发症,造成食管损伤。
又称Bazin病或硬结性皮肤结核。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并发。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但皮损处很少分离到结核杆菌。初起为豌豆大小的数个皮下结节,多对称发生于小腿下部屈侧,数周后结节逐渐增大,皮肤略微高起,呈暗红色,浸润明显,界限不清,固定而硬。
营养障碍性多发性神经病是多发性神经病中常见的类型,是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所致以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或)自主神经障碍为特征。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物质缺乏,尤其是特定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缺乏可影响中枢神经及(或)周围神经的某些功能或造成病理损伤产生一些神经精神症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致。孕前或孕中缺乏维生素B12或者叶酸可能会患上这种疾病。
营养障碍性多发性神经病(dystrophic polyneuropathy)是多发性神经病中常见的类型,是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所致,以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或)自主神经障碍为特征。
生物体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保证生长和生殖所需的外源物质称为营养要素,由水、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六类所组成。其中水、矿物盐为无机物,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则为有机物。矿物盐中除含量较多的常量元素以外,部份含量很少,但却也参与机体许多生命活动者称为微量元素。上述这些营养要素通过进食这一行为而进入到体内。进食行为的正常受许多神经、内分泌等行为层次的生命活动所控制,其中下丘脑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进食行为还受文化、家庭、个人经验、个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供应等等所限制。
营养代谢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多是指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缺乏、新陈代谢紊乱以及能量供应不足等所引起的神经精神方面的障碍。维生素B族缺乏可导致酶活性障碍、新陈代谢紊乱和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的躯体、神经、精神障碍。维生素B族中的B1、B2、B5、B6、B12的缺乏均可引起神经精神障碍,而某些维生素过多时,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等也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皮肤钙化病(calcinosis cutis)是不溶性钙盐(主要为未定型磷酸钙或少量碳酸钙)沉积于皮肤内或皮下组织产生的疾病。可分为转移性皮肤钙化病,营养不良性钙化病及特发性钙化病等3型。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是由于长期营养缺乏引起的。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除个别患者由于摄入不足外,多数是由于其他疾病限制了食物的摄入和吸收,如小肠旁路手术后、Birroth Ⅱ式术后等。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以后发现许多鸟类均可受染本病而感染人类,故认为称鸟热更为合适。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
樱桃状血管瘤又称老年性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血管瘤,在成年早期即可开始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以躯干部为主,罕见于手、足或颜面。组织病理:可见许多中等度扩张的毛细血管衬有扁平的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变薄,并常围绕血管瘤的大部分,犹如小颈圈。樱桃状血管瘤一般不会导致恶变。
婴幼儿阴道炎即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外阴阴道炎是女性婴幼儿非常常见的疾患,因婴幼儿自诉能力差及家长忽视等因素,常易延误治疗。由于幼女解剖特点为外阴发育差,不能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前庭,细菌容易侵入,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易受感染。
婴幼儿型内斜视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内斜视。又称先天性内斜视。也有人称为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及婴幼儿型内斜视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共同性斜视,由于发病时间早,常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VD)、隐性眼球震颤、上斜肌或下斜肌功能过强及代偿头位等。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及(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GER在小儿十分常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类型,绝大多数属于生理性,且反流不重,随着年龄的的增加反流逐渐减轻,至1岁左右自然缓解,不会引起不良后果,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喂奶后发生的暂时反流及婴幼儿的功能性反流(或称易发性呕吐),不引起病理损害。若反流较重或持续存在,或合并吸入性肺炎、窒息及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等,即为病理性,也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
幼女由于其解剖特点为外阴发育差,不能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前庭,细菌容易侵入,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易受感染。幼女所患阴道炎多与外阴炎并存。外阴阴道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妇科疾患,因婴幼儿自诉能力差及家长忽视等因素,常易延误治疗。
舌下囊肿是由于舌下腺导管阻塞,唾液潴留所引起。主要症状是新生儿的舌下有一个肿块,开始时有黄豆粒大小,以后会日渐增大。
婴幼儿的上颌骨血运丰富,血管分支细,血流缓慢,细菌易于停留。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细菌侵入上颌骨骨髓腔内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引起化脓性炎症。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期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如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婴儿指趾纤维瘤病(infantile digital fibromatosis)罕见,为主要发生于婴儿和幼儿指(趾)部的特殊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其特点为拇指及大拇趾不发生肿瘤,组织学上可见胞浆嗜酸性包涵体。手术切除很易复发。
婴儿肢端脓皮病(infantile extremity pustuloderma)为发生于婴儿手足部位、皮损为瘙痒性丘疹及脓疱的炎症性疾病,自1976年以来国内外均有报道。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