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肢端脓疱病是一种罕见瘙痒性水疱脓疱疾病。主要发生于掌跖部位,尽管首例报道病例为黑肤色婴儿,但是本病可发生于所有种族。
婴儿型黑蒙性痴呆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经典型的黑蒙性痴呆在出生时多正常,在生后3~6个月出现症状。婴儿型黑蒙性痴呆也称为晚发性婴儿黑蒙性家族性痴呆、晚期婴儿型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GM2神经节苷脂病Ⅲ型、幼年性神经节苷脂病等。婴儿型黑蒙性痴呆发病无性别差异。
婴儿纤维瘤是指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根据纤维瘤内含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种类。因纤维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极广,构成各器官的间隙,所以纤维瘤可以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其中以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肌膜、骨膜、鼻咽腔及其他处黏膜组织以及其他器官,如乳腺、卵巢、肾脏等均可发生。大小不一,生长缓慢。
婴儿纤维错构瘤为发生于2岁以下幼儿的一种纤维性增生。为单个真皮或皮下组织内坚实性结节。通常发生于肩部、上臂或腋部,其次为四肢,耻骨部和阴囊。
婴儿臀部肉芽肿(Granuloma gluteale infantum)于1971年首先由Tappeiner等报道。
婴儿手足搐搦症多见于6个月以下小婴儿,冬春季多见。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足或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致血中游离钙降低,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目前因预防维生素D缺乏工作的普遍开展,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已较少发生。
本病是由肉毒梭状杆菌产生的神经毒所致的进行性运动神经麻痹的神经性疾病。首次由美国Pickett于1976年报道。本病若不及时抢救,病死率高。
婴儿青铜综合征又称青铜症,为光疗的一种少见并发症,1972年Kopeman首次报道。主要表现为皮肤青铜色。
脐疝是一种发育缺陷,为婴儿常见疾病,在未成熟儿中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体重低于1500g的婴儿中占75%。脐疝在某些特殊疾病中发病率增高,如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先天愚型等。脐疝的自愈率很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极少延至学龄期。
婴儿期短暂性低丙球蛋白血症也称新生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属于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本病大部分患儿不需应用γ-球蛋白制剂,如婴儿生长正常,血清IgG大于2.0g/L,并证明有抗体形成,则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
所谓的“婴儿闷热综合症”主要是由于把宝宝捂的过紧,盖的太多而导致被窝内温度过高,或者在外出时把宝宝包裹的过严,捂住口鼻,从而造成了宝宝缺氧而引起的窒息。还被称为“被窝内窒息”,这种疾病多见于4个月以内的宝宝。
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ES)又称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RI),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其特点是在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病情减轻,如无并发症可很快痊愈。
发生在婴儿至儿童期,除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及症状性癫痫综合征,其他许多婴儿及儿童期癫痫及癫痫综合征都是这一年龄期特有的癫痫类型,提示癫痫在儿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运动型癫痫常称为肌阵挛;热性惊厥多见于某一年龄段如6个月~6岁儿童;颞叶或广泛性尖波活动伴良性运动性或复杂部分性癫痫,见于6~16岁;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出现于青春期中后期等;新生儿癫痫主要为局灶性发作。
婴儿肌纤维瘤病又称先天性泛发性纤维瘤病不常见,好发于男性婴幼儿。本病特点为多发性坚实性真皮和皮下结节发,发生于初生时或生后不久,好发于头、颈和躯干部。部分患儿发生骨损害。如果仅皮肤及骨骼发生纤维瘤则预后良好,如无并发症可望在1~2岁时纤维瘤自然消退。 纤维瘤可侵犯内脏包括,胃肠道、乳腺、肺、肝、胰腺、舌、浆膜表而,淋巴结或肾脏。此种广泛性损害,死亡率高,存活超过4个月者损害可自然消退。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又称Caffey病,为婴儿时期侵犯骨骼及肌肉筋膜的疾病,其特点为长管状骨和扁平骨在骨膜下有新生骨形成,以及患处的肿胀和疼痛。发病年龄都在6个月以前,小于2月者占80%,男女发病无显著性差异。但也有报道称本症可发生在11岁的儿童。
婴儿腹部远心性脂肪营养不良为一种好发于婴儿腹部及腹股沟的限局性皮肤及皮下脂肪萎缩症,病因不明。无家族史。发病年龄不限于婴儿,有2岁后发病者。因此,Lee等建议改称幼年腹部远心性脂肪营养不良。
本病可分为新生儿、婴儿和儿童三个阶段。其中新生儿痤疮较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发生在面颊、额及颏部,以丘疹和脓疱为主。
婴儿猝死综合征(简称SIDS),系指引起婴幼儿突然死亡的症候群,本病根据患儿健康状态及既往病史完全不能预知,且常规病理解剖也不能发现明显的致死原因。婴儿猝死综合征是2周~1岁婴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率的30%。发病率一般为1‰~2‰,其分布是全世界性的,发病高峰为生后2~4个月,一般半夜至清晨发病为多,几乎所有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死亡发生在婴儿睡眠中,常见于秋季、冬季和早春时分。
婴儿成神经细胞瘤(infantile neuroblastoma)为幼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皮损发生于患本病婴儿的32%。
肠痉挛是指由于肠壁平滑肌阵发性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常见症状。可从婴儿哭吵的程度和强度来了解是否存在肠痉挛。
应激性溃疡泛指休克、创伤、手术后和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发生的急性胃炎,多伴有出血症状,是一种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重症监护的加强,生命器官的有效支持,以及抗感染药物的更新,增加了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机会。
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是一组由严重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续不愉快环境所致的精神疾患,其临床症状和病程经过与创伤性体验有密切关系。影响本病临床表现和病程的有关因素主要是:生活事件及处境;思想、观念及社会文化背景;个性特点,教育程度和生活信仰等。一般预后良好。其患病率因对本病概念和诊断标准不同,各国不甚一致。
隐性脊柱裂是隐性椎管闭合不全中最为多见的一种,多见于腰骶部,有一个或数个椎骨的椎板未全闭合,而椎管内容物并无膨出。绝大多数的隐性脊柱裂终身不产生症状亦无任何外部表现。
隐斜视的规范名称是隐斜,隐斜是一种潜在性眼位偏斜,但能在融合反射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以强制两眼球保持在正位而不显出偏斜,一旦大脑融合作用遭到阻断(如一眼被遮盖时)或失去控制,眼位偏斜就会表现出来。因此,隐斜视与显斜视之间只是程度上而不是性质上的区别。
隐斜是两眼仅有偏斜的趋向,但能被大脑控制正位,并保持双眼单视呈潜在性眼位偏斜的疾病。又称隐性斜视、隐斜视。隐斜在生活中绝对正位眼很少,很多人有隐斜视,多为轻度水平隐斜视,垂直隐斜和旋转隐斜较少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