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皮肤结核为结核杆菌侵害皮肤而引起的皮肤损害,是一种典型的外源性皮肤结核。疣状皮肤结核少见,发病多见成人男性。好发部位分别为手、足、臀等暴露部位。多系外伤感染。皮疹特点多为单个暗红色的丘疹或疣状结节,质硬,逐渐扩张成片状,呈乳头瘤样增殖,覆以粘着性痂或浅溃疡。损害中心可见光滑柔软的萎缩性瘢痕。
疣状角化不良病(warty dyskeratosis)首先由Helwig和Allen报告,1957年由Syzmankh创用此命名。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由Lewandowsky及Lutz于1922年首先报道其特点为全身发生泛发性扁平疣及寻常疣样皮损。又称疣状表皮结构不良。皮疹为米粒至黄豆大的扁平疣状丘疹,圆形或多角形,质地坚硬,淡灰,暗红,紫红或褐色,数目逐渐增多,分布对称,好发于面颈躯干及四肢,亦可泛发于全身,甚至口唇,尿道口也可出现小的疣状损害。
疣状癌是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亚型,低度恶性,极少转移。
油性肉芽肿属于异物肉芽肿范畴,曾用名称有脂肪肉芽肿,石蜡瘤。常由于注射油剂或不溶性脂类液体,致组织对油脂异物反应的一种特殊类型,大多形成结节或斑块自觉症状轻微或缺如。
油彩皮炎又名演员油彩皮炎,系指从事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工作者因使用油彩化妆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骨尤文肉瘤(ES)是小圆形细胞的低分化的恶性肿瘤。它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6%~8%,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疼痛和肿胀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次是神经根及脊髓等神经功能损伤,部分患者伴低热,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升高,有时伴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和贫血。病变可产生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活检需要用于诊断。影像学评价详细的解剖部位,软组织浸润,椎管侵占程度及远处的转移。根据这些肿瘤和外科手术因素建立了的CAL分期。ES主要分布有非脊柱结构,累及脊柱的罕见。发生率为3.5%~5%。
幽门螺杆菌(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已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
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直径约1.5cm,因此容易发生梗阻。由于幽门通过障碍,胃内容物不能顺利入肠,而在胃内大量潴留,导致胃壁肌层肥厚、胃腔扩大及胃黏膜层的炎症、水肿及糜烂。临床上因患者长期不能正常进食,并大量呕吐,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并有严重脱水、低钾及碱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 hyperplasia of primary vitreous,PHPV)是一种在出生时即出现的先天眼部异常,系原始玻璃体未退化并在晶状体后方增殖的结果。常为单眼足月产儿,在出生时即被发现。小眼球伴有因晶状体后纤维血管团块而表现为白瞳症。虽可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后部混浊,但晶状体一般透明。如果不予以治疗,多数患眼会自行发展眼内出血、角膜混浊、青光眼、视网膜脱离或眼球萎缩,最后将眼球摘除。
永存动脉干属少见的先天畸形。由于胚胎发育缺陷,未能将原始动脉干分隔成主动脉和肺动脉,而留下共同的动脉干,且只有一组半月瓣跨于两心室之上,常同时有高位室间隔缺损。从动脉干升部发出左、右肺动脉,远端再发出头臂动脉。肺充血型系指除外动脉干不发出肺动脉者。体循环静脉血进入右房右室而喷入动脉干;肺循环静脉血流回左房左室后亦进入动脉干。肺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压力增高。
硬纤维瘤也称韧带样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肌腱膜过度增生,据估计每年在百万人口中发生3.7例新病例。它发生于肌肉、腱膜和深筋膜等处,十分坚硬。本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多见于腹壁,也可发生于腹内及骨骼肌内。硬纤维瘤多发生于30~50岁,以女性多见。也可见于青少年。
硬皮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少数病人的家族中同时发生有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关疾病。本病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型,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以及交感神经的广泛损害。病者以内向性格的女性多见。硬皮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是指皮肤和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内脏和神经系统等组织的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症状性精神病的基本概念最早是由Bonhoeffer奠定的。
硬皮病食管(sclerodermal esophagus)系指硬皮病,又称进行性系统硬化(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PSS)累及食管肌层发生其动力学异常。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性、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其中系统性硬化除皮肤、滑膜、指(趾)动脉出现退行性病变外,消化道、肺、心脏和肾等内脏器官也可受累。
硬脑膜下血肿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出血来源多为脑皮质的血管撕裂,可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根据其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头部受伤后3天以内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至3周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周以上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脓肿是指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后脓液聚积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腔,由于硬脑膜下腔缺乏任何间隔,一旦发生硬脑膜下脓肿,脓肿的扩展范围常比较广泛,脓液不仅沿一侧大脑表面扩展,有时还可通过大脑脚下缘蔓延到对侧,甚至侵袭到脑底面,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小脑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多因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故此,膜外血肿最多见的部位是颞顶部,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硬脑膜外脓肿指脓肿局限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临床上较少见。
中耳炎感染侵入硬脑膜下,使一部分蛛网膜和软脑膜坏死形成脓肿。此症不易局限化,很易扩散为弥漫脑膜炎而死亡,故临床上比较少见。
硬脑膜脓肿是指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后脓液聚积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腔,由于硬脑膜下腔缺乏任何间隔的解剖特点,致使一旦发生硬脑膜下脓肿,脓肿的扩展范围常比较广泛,脓液不仅沿一侧大脑表面扩展,有时还可通过大脑脚下缘蔓延到对侧,甚至侵犯到脑底面,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DAVM)是硬脑膜内的动静脉沟通或动静脉瘘,由硬脑膜动脉或颅内动脉的硬脑膜支供血,并回流至静脉窦或动脉化脑膜静脉。本质上是基于硬脑膜的一处或多处动静脉瘘,故以往也称之为“硬脑膜动静脉瘘”。但动静脉瘘绝大部分属于获得性病变,采用“硬脑膜动静脉畸形”这一名称更能体现部分病变的先天来源的特征。
硬脊膜下脓肿是一种发生于硬脊膜下间隙的感染性疾病。
硬脊膜外脓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硬脊膜外脓肿的好发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缺陷、酗酒、恶性肿瘤、静脉内药物滥用、脊柱手术和外伤等。
硬脊膜脓肿可分为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脓肿两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