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较少见,最早于1949年,由Ackroyd首次报道,1953年Snapper及同事又报道3例因服美芬妥因而产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停药后也随即停止。以后又陆续发现许多药物可引起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阳性并加速红细胞破坏的药物。本病一旦确认,处理通常较容易,且可通过停药或免用同药而防止。
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患者的血小板遭到药物性血小板抗体的免疫破坏,抗原抗体反应在外周血小板膜上发生,一般不影响巨核细胞,常见的药物包括植物碱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药物。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药物或化学物质所致的色素沉着(drug or chemical substance-induced hyperpigmentation)主要是其在体内代谢异常或其在皮肤中沉积所致。
指端大疱性皮损可导致甲部分或完全丧失。故任何可引起多形红斑大疱的药物均可引起甲丧失。它是由于甲基质受到毁坏之故。大剂量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cloxacillin)和头孢噻啶(先锋霉素Ⅱ,cephaloridine)可产生暂时性甲丧失。
药物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又可因其毒副作用导致机体各脏器的损害。虽然早在1880年William Osler就观察到过量的吗啡可导致急性肺水肿,但直到1972年Rosenow才对20种与肺损伤肯定有关的药物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此后有关药物与肺部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已有100余种药物据报道可引起肺部病变。 药物对肺的不良反应系全身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其临床表现不一。有的呈急性发病,病情严重,有的则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有些药物
咬伤(bite mark)是指人或动物的上下颌牙齿咬合所致的损伤,在攻击和防御时均可形成。由于人体牙弓形态、牙的排列和疏密以及生理、病理变化的不同,加之又会有牙的修复、脱落等变化的影响,所以牙的咬痕具有良好的个体特异性。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的间隙感染。多来自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早期表现下颌角区红肿,感染向上扩散可波及整个腮腺咬肌区,向下可累及颌下区。可产生严重的牙关紧闭和疼痛,穿刺可抽出脓液,应及时切开引流。
腰椎小关节不稳症指因外伤退行性改变及先天发育等因素造成腰椎小关节不稳(又称为小关节半脱位或小关节错位)并引起腰痛活动受限及其他一系列症状者,此时大多合并滑膜嵌顿。卧床休息可改善症状,一般多可治愈。
因退行性改变波及到腰椎后方小关节的一部或全部,呈损伤性骨关节炎反应,并产生腰腿痛症状者,称为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骨关节炎。
腰腿痛是以腰部和腿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腰腿痛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症候群,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腰痛为多发病,常与腿痛同时存在,在体力劳动者中发生率较高,如搬运工、井下矿工、木工和汽车司机等。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机关工作、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员中,腰腿痛也是常见病。
腰痛-血尿综合征(loinpainandhaematuriasyndrome,LPH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Little等人在1967年提出的。它的定义至今仍未明确,其临床定义是指一个患者有间歇性或持续性的严重腰痛和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血尿,通常是镜下血尿。
发生在第12肋至髂嵴之间的腹后外侧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过此处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损,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称为腰疝,也有称背疝。男性占65%,女性占35%,以老年人发病较多。腰疝的发病原因有多种,诊断并不困难。诊断明确后,成人腰疝以手术治疗为主。
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肥胖的妇女,绝大部分有生产史,另有部分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静脉曲张、子宫脱垂、股疝等疾病。
过去将脊椎崩裂的原因统归至先天性与外伤性两类;但实际上,真正最为多见的乃是由于退行性变所致者,约占全部脊椎崩裂者的60%以上。从解剖上来看,腰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上方腰椎向前倾斜,下方的骶骨则向后倾斜,因此,腰骶椎的负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但正常情况下,由于受到腰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的限制,使腰5峡部正处于两种力量的交点,因此峡部容易发生崩裂,这也是腰5峡部崩裂最多的理由
恙螨又称“砂螨”、“砂虱”。属蜘蛛纲,螨目,恙螨科,是螨类中最大的一组,我国已经发现350多种,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地区。恙螨生活史分卵、幼虫、稚虫、成虫四个时期。危害人和动物的主要是幼虫,常在夏秋温暖潮湿的季节聚集一处,栖居哺乳动物身上吸血。在我国主要是红恙螨及地里纤恙螨,喜欢寄生在鼠的耳郭内刺吸鼠血,故又称为“鼠螨皮炎”。临床表现为初次出现不痒的红色丘疹,顶端有小水疱或脓疱,淋巴结肿大有压痛,除引起皮损外,还能引起恙虫热。
恙虫病性肺炎:恙虫病性肺炎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常侵犯肺部引起肺炎等病变。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5~20天。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肺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痒疹是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总称,包括一组皮损相似的瘙痒性疾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其主要损害为风团样丘疹、结节和继发性皮疹,奇痒难忍。痒疹有不同的命名,没有一致的分类方法。由于临床表现不同,痒疹分称为丘疹性荨麻疹、小儿痒疹、寻常性痒疹、结节性痒疹和妊娠痒疹等。
痒性紫癜(icthing purpura)又称湿疹样紫癜(eczematide-like purpura)或播散性瘙痒性血管性皮炎(disseminnate pruriginous angiodermatitis)。本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微生物感染有关。多发于成年男性,好发于春夏季。皮损开始于踝部周围,出现点状红斑及紫癜性斑疹,呈橘黄色,边界清楚。然后向上蔓延,数周后可累及小腿及全身,自觉瘙痒,皮损以衣服摩擦处最严重。需与药疹、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schamberg病)相鉴别。局部应用
痒点是皮肤仅有点状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病因不明,多见于成人。病程慢性。好发于骨隆起处或易受摩擦处如耳后、肩胛、臀部、腹股沟、各关节伸侧等,一般为对称性。治疗除镇静剂、抗组胺剂及B族维生素外,液氮冷冻疗法或针刺疗法(阿是穴)、耳针及穴位注射疗法常能奏效。
洋葱假单胞菌肺炎是洋葱假单胞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主要见于免疫机制严重受损的患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和囊性纤维化患者,大部分病情进行性加重,并且洋葱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预后较差。
阳虚发热,中医病证名,阳气亏虚,火不归原所致的虚热。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见《丹溪心法·发热》。《医碥》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
阳虚(yang deficiency),中医名词。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阳强,证名。阴茎长举不痿,不能泄精或精液自出。见《张氏医通.杂门》。又名强中。详该条。又指男女房劳后,吐舌不收。治宜大补真阴,如鳖甲、阿胶、元参、芝麻、牛角腮、猪脊髓、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等。或用梅花冰片研细掺舌上。
阳明头痛,指邪气侵犯阳明经而引起的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由于受邪的脏腑经络不同,头痛的部位也不相同,一般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冷庐医话·头痛》:“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普济方》卷三:“阳明头痛,在经白虎汤主之,入腹调胃承气汤下之。”病证名。指伤寒阳明病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