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主要是胎儿在出生过程中吸入染有胎粪的羊水,引起窒息、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发展成呼吸衰竭或死亡。病史中往往有胎儿窘迫、产程延长、胎盘功能不全、难产等。羊水染有胎粪常表示为胎儿缺氧,但足月或过期产儿可以有生理的少量胎粪排入羊水。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发病率为4/10万~6/10万,羊水栓塞是由于污染羊水中的有形物质(胎儿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和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近年研究认为,羊水栓塞主要是过敏反应,是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后,引起母体对胎儿抗原产生的一系列过敏反应,故建议命名为“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
当羊水量<300ml时称为羊水过少,此为传统概念。但无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都很难准确估计羊水的总量。B超诊断羊水过少的标准是羊水指数(AFI)<5cm或最大羊水池深度<2cm。近些年由于对高危妊娠的产前监测和B超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羊水过少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可高达5%。
羊膜腔感染综合征(intraamniotic infectious syndrome,IAIS)是指在妊娠期和分娩期,病原微生物进入羊膜腔引起感染的总称,包括羊水、胎膜(绒毛膜、羊膜和蜕膜)、胎盘甚至子宫感染。
羊膜带综合征的名称很多,如先天性环状粘连带蛛网综合征等,是指部分羊膜破裂产生纤维束或纤维鞘,使胚胎或胎儿与羊膜带粘连,束缚、压迫、缠绕胎儿,使胎儿受累器官出现分裂或发育畸形。常见受累部位是头部、躯干和四肢。畸形种类多样,由手、足或指(趾)小的畸形到多发的全身的复杂畸形。
羊痘(Qrf)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发生羊痘。
厌氧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而不能在空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它能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包括阑尾炎、胆囊炎、中耳炎、口腔感染、心内膜炎、子宫内膜炎、脑脓肿、心肌坏死、骨髓炎、腹膜炎、脓胸、输卵管炎、脓毒性关节炎、肝脓肿、鼻窦炎、肠道手术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盆腔炎以及菌血症等。随着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厌氧菌得以及时分离和鉴定,厌氧菌感染的报道渐渐增多,厌氧菌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
厌氧菌是下呼吸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病原体,通常所致肺部感染主要为吸入性肺炎,继而呈化脓性,最后形成肺脓肿或并发脓胸。临床上大多数吸入性肺炎系由厌氧菌所致。厌氧菌(anaerobicbacteria)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地好的细菌,而不能在空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厌氧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和腔道的深部黏膜表面,在组织缺血、坏死,或者需氧菌感染的情况下,导致局部组织的氧浓度降低,才发生厌氧菌感染。由厌氧菌感染所致的肺炎叫作
眼的异物伤比较常见,根据异物的性质可分为金属异物和非金属异物两类。大多数异物为铁、钢、磁性金属异物,也有非磁性金属异物如铜和铅。非金属异物包括玻璃、碎石及植物性(如剌木)和动物性(如毛、刺)异物等。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是指寄生于眼球转动肌的猪囊尾蚴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症与粘连形成的眼外肌病变,又称为眼外肌囊虫病。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炎症反应,常与眶内的其他炎症相混淆造成漏诊或误诊。眼部猪囊尾蚴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查阅国内文献,中国第1例眼内猪囊尾蚴病由刘宝华1933年报道,至1995年60余年间共报道300余例。其中玻璃体囊尾蚴病占40.5%~52.9%,视网膜下囊尾蚴病占32%~37%。单独寄生于眼外肌的囊尾蚴病临床较少见。在1992~1995年间共收治的11例眼外肌囊虫病患者中,下直肌囊虫4例、内直肌囊虫
眼外肌外伤又称外伤性眼外肌麻痹、外伤性麻痹性斜视、外伤性斜视等,是由于钝性外力或锐器伤于眼部或头部,直接或间接损伤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引起神经麻痹或肌肉断离、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或融合功能破坏而出现复视症状的斜视。
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是一种双眼或单眼全部眼外肌的先天性肌肉筋膜分化异常。几乎所有眼外肌肉组织全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属眼外肌发育不全,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极少见。患者多为双眼受累,有突发的或进行性的单侧视力模糊或下降,视力下降程度不一,有些仅有轻度视力下降,有些则可降至眼前指数或光感;患者可诉有中心暗点或多个暗点;也可出现视物变形、闪光感。
眼外肌发育不全为眼外肌完全或部分不发育,以及眼外肌止端异位附着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极为少见,主要为眼外肌缺如。在先天性眼外肌缺如中,下直肌先天缺如占多数。先天性眼外肌止端附着异常则较多见,最常见的为下斜肌附着异常,其次为内、外直肌向下移位。上直肌颞侧移位轻度移位可仅表现为隐斜,大的移位可表现明显的眼位偏斜。
眼部内外没有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低于0.9)者称为弱视,弱视与斜视有密切关系,单眼偏斜可致该眼弱视,而弱视又可形成斜视。
化学物品的溶液,粉尘或气体进入或接触眼内,都可引起眼部损伤,统称为化学性烧伤,多发生在化工厂、实验室或施工场所。其中最多见的为酸性烧伤和硷性烧伤。
当眼遇到高热或化学物质时,眼睑会迅速反射性闭合,以避免烧伤。但是,极高的温度仍可使眼球烧伤。化学烧伤可因某种刺激性物质进入眼内引起。即使是刺激性不太强的物质,也可引起明显的眼痛和眼损伤。
眼颧部褐蓝痣于1938年由太田医生首先报告,故又名“太田痣,是遗传或某些胎内原因所引起的皮肤黑素细胞分化异常,致面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第1、2分支)分布区皮肤,并常波及巩膜等组织的色素性病变。临床上以眼周围及面部皮肤褐青色斑块或斑片为特征,故又称眼上腭褐青色痣、眼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色斑不能自行消退,激光是目前治疗太田痣较好的方法。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以婴儿早期发生眼球震颤伴有内斜视、代偿头位,以及假性外展神经麻痹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斜视。患儿出生后可能患有先天性眼球震颤,利用持续辐辏作用来减轻或消除眼震,久之则引起继发性内斜视,内斜视的目的即为使眼震减弱,提高视力。
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具有支配眼球眼外肌运动的功能,称为眼球运动神经。当上述神经或神经核单独或合并受损时,可出现眼球运动不能或复视,完全损害时出现眼外肌全部瘫痪,眼球固定不动。眼外肌损伤、感染或肌病导致的眼外肌麻痹,也可出现眼球运动不能,临床统称为眼球运动障碍。此处主要叙述眼球运动神经或神经核受损时出现的眼球运动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对颅底病变、脑干病变及脑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眼球破裂伤是眼球受暴力作用所引起眼球壁组织破裂的一种严重眼外伤。眼球破裂,透明的屈光介质、感光的视网膜,都将受到影响,可能发生严重的视力减退。同时常发生眼内出血,而影响视力。受伤后,可发生交感性眼炎,有导致双目失明的危险。如发生眼内感染,即使及时得到治疗,也难以保持原有的视功能。因此应积极加强眼外伤的防治工作。
眼球内炎是因眼球穿通伤,内眼手术后,化脓性角膜炎或内因性(转移性)致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眼内炎症反应。眼球内炎症有感染性、非感染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其中以感染性的眼内炎(多为非肉芽肿性)和肉芽肿性的交感性眼炎最为严重。
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水平直肌运动障碍性疾病,以眼球内转时伴有眼球后退,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睑裂偏小为特征,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他先天发育异常的病征。又称Duane综合征。
眼球穿通伤是眼球遭受外界锐器刺伤或高速射出的异物碎屑穿破眼球壁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穿通伤的严重程度与致伤物的大小、形态、性质、飞溅的速度、受伤的部位、污染的程度及球内有无异物存留等因素有关。可引起眼内感染、眼球内容物脱出、眼内异物和交感性眼炎,导致失明,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
锐器或异物使眼球壁穿孔,均称为眼球穿孔伤。根据穿孔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角膜穿孔伤、巩膜穿孔伤及跨越角巩膜缘的角巩膜穿孔伤。因角膜暴露在前,临床上角膜穿孔伤最常见。眼球穿孔伤可分为两类:一为单纯穿孔,伤口小于3mm,伤口内无眼内组织嵌顿;另一类则伤口大于3mm,伤口内有眼内组织嵌顿。眼球穿孔伤以敲击金属飞溅出的碎屑击入眼内最常见,伤者多是青壮年工人;刀、针、剪刺伤眼球亦常发生,多见于儿童和生活事件。战时或训练中可因爆炸的碎小弹片致伤。
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眼内转移性肿瘤以单眼多见,左眼多于右眼,因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上发生,肿瘤栓子经此处上行易入左眼,而右侧需要绕过无名动脉,比较困难。也有双眼同时发病者,但少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