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用药物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中,着重介绍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胆碱药、蛇根草制剂、抗结核药物、合霉素及氯霉素、米帕林(阿的平)、溴制剂、巴比妥类中毒时的精神障碍。
衣原体尿路感染是指由衣原体感染引发的泌尿系统炎症。沙眼衣原体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最主要的致病菌,沙眼衣原体感染是性传播疾病的首要原因,衣原体尿路感染的主要发病人群为性活跃的青年人,男女比例近似。
本病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表现为多种急性至慢性的生殖器损害并伴有局部淋巴结病。此病的同义名有:热带横痃、奥尔索(althaun)、腺病、登布横痃、良性化脓性腹股沟周围淋巴结炎、腹股沟表皮淋巴结病、腹股沟淋巴肉芽肿lymphagranuloma inguinale、Durand-Nicolas-Favre病和第四性病forth venereal disease。
衣原体感染是由各种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子宫感染、早产、流产、尿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胃肠炎、脑脊髓炎、结膜炎和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由伊藤于1954年首先报告,故命名“伊藤痣”。色斑位于锁骨上后支和皮肤臂神经侧支分布区域内,如肩部、颈侧、锁骨上区和上臂。可单独发生,或与太田痣同时发生。亦有称为肩峰三角肌褐青色痣。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DEACMP (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poisoning)是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抢救在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经过数天或数周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以急性痴呆为主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或者部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急性期意识障碍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突然出现以痴呆、精神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急性中毒后的两个月内。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本病危害性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流产、早产、死产和胎传梅毒。根据病程可以分为三期,其中一期梅毒是感染的早期,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PR间期>0.20秒(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
腋毛癣菌病(trichomycosisaxillaries)病又名腋毛奴卡菌病(trichonocardiasisaxillaris)、结节性毛霉菌病(trichomycosisnodosa),病原菌为微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tenuis)。本菌主要侵犯腋毛和阴毛,寄生于毛小皮的细胞内和细胞间,一般不侵犯毛皮质。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温带亦有散发。
液脱,指阴液虚甚。《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2014GINA指南对哮喘的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临床上发现哮喘的临床特征、气道炎症等具有不同表型,夜间哮喘为临床特征表型之一。其重要性还在于哮喘引致的呼吸骤停多在夜间发生。据统计70%的哮喘死亡发生在睡眠相关的时段。目前对引起夜间哮喘的神经机制、炎症机制及影响、后果及处理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叶酸缺乏症是由于体内叶酸不足所导致的皮肤发生色素沉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口腔炎及脂溢性皮炎样皮损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营养缺乏病。孕妇、哺乳期女性、青春期和婴儿等都是此病的高危人群。
大多植物和动物组织含有叶酸(蝶酰谷氨酸,叶酸),以还原甲基和甲酰多聚谷氨酸盐形式存在。四氢叶酸盐在转运一碳单位(如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中),氨基酸转换(如组氨酸通过亚氨甲基谷氨酸而转变成谷氨酸)以及甲酸盐的产生和利用方面起辅酶作用。各种原因引起的叶酸利用障碍可导致贫血,称为叶酸缺乏所致贫血。
叶酸(folic acid)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蔬菜、酵母、肝、肾、乳肉等食物中含量丰富,但烹调后易破坏。叶酸为一种抗贫血因子,人类缺乏后可引起类似恶性贫血现象。叶酸缺乏症是指由于叶酸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的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当叶酸缺乏时,DNA合成障碍,从而使迅速分裂的造血系统和胃黏膜发生病变,重者可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生异常和老年期痴呆症等有关脑病变疾病都与叶酸的缺乏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而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过去主要分为神经痛和神经炎两大类。近来根据临床及病理可分为远端轴索病、节段性脱髓鞘、感觉神经病、运动神经病、感觉运动神经病,常见的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有: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末梢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神经痛是指由于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损伤而导致的感觉神经分布区发生剧痛,神经传导功能及神经递质
药物性牙龈增生是由于长期服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牙龈增生。药物引起牙龈增生是较为少见的药物副作用之一。可致牙龈增生的药物主要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氨己烯酸、扑痫酮、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维拉帕米、环孢菌素等。患者多为青少年及儿童,老年人则较少见,发病率不等。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牙龈边缘和牙龈乳头增生,从最初的小球状逐渐融合、增大直到覆盖部分牙面。
药物性心肌病指接受某些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引起心肌损害产生心肌肥厚和(或)心脏扩大的心肌病变。广义上讲,凡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的心肌毒性所导致的心脏病变,无论是因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的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的收缩性因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或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均可称之为药物性心肌病。药物累及心脏者主要是对心肌的损害,但少数药物也累及心包和心内膜。此外许多损害心脏的药物有时也同时引起其他器官的不良反应。
药物性胃病(Gastropathy of Drugs)是药物引起胃的不良反应,约占药物性副作用的1/3。许多口服药物可引起胃部不适,但有时虽非口服给药,亦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部不适。
正常情况下经口腔服药时,药物从口腔经过食管很快到达胃,很少引起食管的不良反应。但是如果食管本身存在异常,如受压、狭窄、运动障碍、胃食管反流等,以及服药方法不当(如卧位服药、服药时进水太少),致使药物在食管滞留时间延长,某些药物则可引起食管损伤,这种因药物而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称为药物性食管炎。
药物性狼疮即药物诱发的狼疮,是指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关节痛、皮疹、发热、浆膜炎,血中出现抗核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药源性呼吸衰竭(DRF)是指由于应用治疗药物或违禁药品诱发或促发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
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药物可引起几种类型的肝硬化:①大结节性或坏死后肝硬化;②伴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③胆汁性肝硬化;④淤血性肝硬化。
药物性肝病是指某些药物对肝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疾病。随着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药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药物性鼻炎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长期持续作用以及因治疗其他疾病而出现得药物副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慢性鼻炎。自觉症状主要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可有鼻内干燥不适。晚期可出现萎缩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及中耳炎等并发症。
常见的用药途径有眼局部表面给药和眼周组织内给药(球后、球旁、结膜下注射)。具有潜在升眼压效应的皮质类固醇是倍他米松、地塞米松和强的松龙,而氟甲松龙和甲羟孕酮较少有眼压升高的危险。易感人群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一级亲属,高度近视,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理生理学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诱导的眼压升高是小梁细胞功能和细胞外基质改变并引起房水外流通道阻力增加所致。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