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证。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虚寒咳嗽属于内伤咳嗽的范畴。主要由于素体虚弱,外感寒邪,邪气客肺,肺气失宣,或者实证咳嗽日久,伤及肺脾肾,使得实证转虚,热证转寒。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咳声低短促,气喘,形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健脾补肾,宣肺止咳。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五味子、肉桂、山茱萸、紫菀、款冬花、苏子等。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症。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分为实喘和虚喘。《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临证指南医案·喘》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须癣是发生在颊部和胡须部位的皮肤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胡须部位出现红斑、潮红、水肿,其上被有干燥鳞屑,严重者还可以有小脓疱,自觉瘙痒。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多见,理发店剃须及动物接触是重要感染途径。
须疮俗称羊胡疮,是一种发生在男性胡须部位毛囊及其周围的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以反复起红斑、丘疹、脓疱,难以治愈为临床特征。本病常见于20~40岁男性。本病主要发生在上唇和颏部,初起为粟米样丘疹或绿豆大小的脓疱,中央有胡须贯穿,丘疹间皮肤潮红肿胀,表面可附有黄痂或鳞屑,皮损可融合成片,并见潮红、糜烂、渗出、结痂,2~3周后结痂脱落而愈,但易反复发作。
多数由于剃须,毛的尖端刺入囊壁,再加上胡须的卷曲生长,促使残留毛干再度进入皮肤,产生异物炎性反应。
溴化物中毒(bromidepoiso-ning)多因误服过量所致。由于其排泄缓慢,在治疗疾病中长期应用亦可发生蓄积中毒。溴化物易于透过胎盘,若孕妇内服大量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中毒。溴化钠、溴化钾、溴化铵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咸,曾有误作食盐做菜引起多人中毒的报道。
溴氰菊酯(decamethrin)又称凯素灵(K-othrin)或敌杀死(Decis),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杀虫活性高。凯素灵为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敌杀死为2.5%溴氰菊酯乳油。农业所用剂型为2.5%乳油。溴氰菊酯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性最大的一个品种,它具有广谱、低残留的特点,对有机磷等产生抗药性的昆虫有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用以防治棉田、菜地,果树和茶叶等害虫。一般经皮肤吸收或口服中毒。中毒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认为溴氰菊酯对中枢神经的锥体外系、小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兴奋作用,是由于溴氰
休止期脱发是由多种应激因素引起的正常的休止期杵状发过多的脱落。这种脱发最常发生于很多生长期毛发过早地转化为休止期毛发的3~5个月后。一般来讲,脱落的毛发中休止期毛发计数>25%是休止期脱发的诊断指标,>20%为可能存在异常。
休息痢是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是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里急后重,粪质稀烂或便中带血为特点的痢疾。《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做了较详细的论述。《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七·泄痢门》“论曰肠中宿挟痼滞,每遇饮食不节,停饮不消。即乍瘥乍发,故取名为休息痢,治疗当加之以治饮消削陈寒痼滞之剂则愈。”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痢疾。
休克型肺炎是指伴有休克的一种重症肺炎,多由毒力极强的革兰阳或阴性菌感染所致,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常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胸椎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年男性,其病因主要来自发育性胸椎椎管狭窄和后天退行性变所致的综合性因素。在脊椎椎管狭窄症中胸椎椎管狭窄症远较腰椎和颈椎少见。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加之继发性病例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递增,因此,被确诊的病例逐渐增多,应引起大家重视。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占首位,其中以胸腰段结核最多,约占脊柱结核的50%以上。胸椎结核发病率占脊柱结核的30%~40%,而几乎所有的胸椎结核都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其中约1%破入胸腔,形成继发性胸膜炎或脓胸。椎旁脓肿穿破,进入胸腔后引起呼吸道症状,常被误诊为胸部疾患,延误了诊断与治疗,从而影响了预后。
胸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40~50岁左右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但无明显种族差异,常见的发病部位为T8—L1,以T11—T12、T12—L1最多见。由于其临床表现多变,其诊断也较困难。近年来由于一些先进诊断方法的应用,如CT、MRI,尤其是MRI,使得本病能早期诊断。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多见于亚洲人,尤其是日本人常见,其发病率为5~25%。该病为一退变性疾病,50~70岁发病率高,有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该病以下胸段多见,约占67%,上胸段6%,中胸段较少。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因胸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或)神经根,产生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本病病因未明、起病隐匿、病程漫长,常呈进展性。中国人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病率为0.44%~8.92%,多发于中年女性的中上段胸椎,且多合并颈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胸椎黄韧带骨化。
胸主动脉瘤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一处或多处向外膨出,出现的像“瘤子一样”的改变。胸主动脉瘤指的是发生在主动脉窦、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的动脉瘤,是退行性变,胸部主动脉部分异常扩张,变形,呈瘤样突出。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壁,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血肿扩大时,将主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为5~10例。男女之比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
胸腺小细胞癌(胸腺燕麦细胞癌)发病较少。组织学和电镜检查胸腺小细胞癌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小细胞癌是相似的,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胸腺小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而且易发生远处转移。胸腺小细胞癌常和身体其他器官的内分泌肿瘤同时发生,即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MEN)I型综合征。
胸腺囊肿仅是众多胸内纵隔囊肿的一个类型,而纵隔囊肿来源复杂多样,发病原因多为先天性,少数后天生长,但缺乏明确原因。
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胸腺类癌,另一类是胸腺小细胞癌。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以及肿瘤细胞能分泌人体其他部位APUD细胞所分泌的生化物质。1/3~1/2的患者在手术确诊前无症状,于胸部X线检查中无意发现。而少数患者仅有前胸疼痛、咳嗽、咯血、气促等非特异性症状。
胸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纵隔恶性肿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胸腺癌在组织学行为上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胸腺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胸腺癌多见于成年男性,平均年龄50岁,其中类淋巴上皮癌也可见于儿童,基底细胞样癌多见中老年男性,黏液表皮样癌与腺鳞癌也可见于中老年女性。
胸锁关节脱位包括锁骨内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脱位和锁骨内端向下、向后突出或锁骨头向胸骨柄后内方滑动的后脱位。胸锁关节是人体最稳定的关节之一,脱位并不常见,仅占肩关节脱位总数的3%,与肩关节后脱位的发病率相仿。
多见于各种胸部外伤导致的异物进入胸内。
胸内肾罕见,是指部分或全部肾穿过横膈进入后纵隔。它不同于腹腔器官和肾同时进入胸腔的膈疝。胸内肾位于横膈的侧后方,Bochdalek孔内,此处横膈变薄,似薄膜包住肾的伸入部分,因此肾不在游离胸腔内。胸内肾已完成正常旋转过程,肾的形态和收集系统正常。肾血管和输尿管通过Bochdalek孔离开胸腔输尿管被拉长,但无异位地进入膀胱,对侧肾脏正常。胸腔肾可有外形及大小改变,但肾功能组织结构无异常,伸长变直的输尿管能提供良好引流,不同于其他低位异位肾而易发生感染和结石。肾脏常有旋转不良,肾门常向前方,肾血管起始位置较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