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
即威-米综合征,肺发育障碍综合征。本病多发生在早产儿,因肺未成熟所致,部分肺泡因充气不良而萎陷,部分肺泡因过度通气呈囊性气肿。多在生后1周末或以后发病,以进行性、间歇性或反复出现的呼吸困难伴发绀为特征,此处就典型的Wilson-Mikity综合征加以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属于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是指由血型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人类有15个以上的在遗传上各自独立的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重要血型系统。
在新生儿期因B链球菌(groupBstreptococci,简称GBS)感染引起的疾病为新生儿B链球菌感染。B链球菌与围生期感染关系密切,20世纪70年代已证明是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一个重要病原。
锌中毒(zinc poisoning)主要由于应用镀锌的器皿制备或储存酸性饮料,此时酸性溶液可分解出较多的锌以致中毒。人的锌供给量为10~20毫克/天,而中毒量为80~400毫克。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厌食、倦怠、昏睡等。
锌(Zinc)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作为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广泛地参与各种代谢活动。锌缺乏可致厌食、矮小、性成熟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皮疹及脱发等。
1.工业应用 锌主要是从多金属的硫化矿提炼出来,主要用于合金制造。其化合物氯化锌(ZnCl2)用于钢化纸生产、木材防腐、电池等;硫酸锌(ZnS04·7H2O)用于电镀、鞣革、棉织和医药工业;铬酸锌(ZnCrO4)用于颜料、油漆制造;氧化锌(ZnO)用于油漆的颜料和橡胶、塑料的填充剂及制药等。 2.理化特性 锌是一种灰白色金属。不溶于水,溶于强酸或碱液中,工业上对人体皮肤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接触锌盐溶液所引起的刺激反应,以及接触氧化锌烟尘引起的铸造热等。
心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cardiac metastatic malignant melanoma)于1867年Prudhomme首次报道,之后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尸检工作加强,报道病例数逐渐增多。黑色素瘤向心脏转移的发生率是仅次于肺癌、淋巴癌和乳腺癌之后的第四大病源。心脏受累常常是黑色素瘤广泛转移的一部分。
心脏转移性肿瘤是指全身恶性肿瘤经各种途径转移至心脏并在此生长所形成的肿瘤。1893年由Heketoen首次报道。与肝、肺或脑相比,肿瘤转移到心脏的概率较少,临床表现也常不明显,但其意义尚关系到它们能酷似更常见的心脏疾病及有时因心脏转移的原因而致命。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临床表现为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继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10秒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超过15秒可出现晕厥和抽搐,超过20秒可出现昏迷;若心搏停止超过5分钟常可造成大脑严重损伤或死亡,即使复跳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
心脏肿瘤(cardiac tumor)无论良性、恶性,临床均比较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心脏肿瘤的症状繁多,极易与其他心脏器质性疾病相混淆。国外资料报道,良性肿瘤占心脏肿瘤的3/4,其中良性肿瘤接近一半为黏液瘤,其他良性肿瘤为脂肪瘤、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和横纹肌瘤等;恶性肿瘤中最多的为未分化肉瘤,其次为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淋巴瘤等。心脏及心包转移瘤大多来源于肺部肿瘤。随着常规体检的增加和超声影像学的发展,心脏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
应用体外循环人工心肺机行心内直视手术,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缺损修补术、心室壁瘤切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心脏移植等,均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部损害的可能。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和人工心肺机不断的改进,已使脑部的并发症显著降低,但仍未能完全避免。
心脏脂肪瘤为外膜完整的良性肿瘤,内含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可位于心脏各部位和心包。位于心肌内的脂肪瘤通常较小且有完整的包膜,偶尔也生长于二尖瓣或三尖瓣上。患者年龄20岁以上,可高达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由于瘤体较小,患者一般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神经血循环衰弱症或奋力综合征(effort syndrome)、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国外称为神经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或神经性循环无力症或高敏症等。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表现。其症状多种多样,常见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等。大多发生于青壮年,20岁~40岁者最多,也可见于高中级白领、空巢患病中老年人、心梗中风后患者、甚至
心脏乳头样弹性纤维瘤(cardiac papillary elastofibroma)系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瘤体自瓣膜的内膜发生,主要以心内膜的纤维组织、弹力纤维,平滑肌细胞及黏多糖基质组成乳头的轴心,外膜被以增生的心内膜细胞,故称乳头样弹性纤维瘤(papillary elastic fibrous tumor)。
心脏黏液瘤大约7%是家族性的,典型黏液瘤为孤立的单个,表面光滑、球形、大小各异、直径1cm~8cm(平均5cm),大多有蒂,90%在左房,其余在右房,附着在房间隔卵圆窝附近,散发的也可发生在心室或多个部位。
心脏粘液瘤是原发于心腔内最多见的一种真性肿瘤。一般认为属良性,有一些复杂的表现和恶性倾向,但也有人认为是恶性程度较低的真性肿瘤。
心脏横纹肌瘤(cardiac rhabdomyoma)是一种少见的伴有骨骼肌分化的心脏原发性肿瘤,仅次于心脏黏液瘤,为第2位常见的良性心脏肿瘤,也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尤其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为多见。文献报道其在产前的检出率约为0.06%,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心脏钝性闭合伤约占胸部伤的10%~25%。但由于常对其缺乏警惕、轻者表现不明显、或被其他损伤所掩盖而致漏诊,有人认为其发生率可能占钝性胸部伤的50%以上。临床上,心脏钝性闭合伤常为几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大多数为交通事故伤引起。
心脏穿透伤可由枪弹、弹片及锐器引起,枪弹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锐器伤。损伤部位以右心室最多,其次为左心室、右心房及左心房。穿透性心脏伤大多于现场死亡,如能存活到达医院及时抢救,存活率可达85%~95%,甚至有不少濒死患者亦挽救了生命。
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与支气管哮喘相似。心源性哮喘患者既往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历史,哮喘时,伴有频繁咳嗽、咳泡沫样特别是血沫样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音异常等。心源性哮喘综合征(Ridley综合征)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左心衰,临床以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综合病征。另外,还有心因性哮喘。即精神因素诱发的哮喘,这些精神因素以愤怒、恐惧、抑郁和焦虑多见,导致心室压力、负荷过度,心率失衡。
心原性肝硬化,又称之为“槟榔肝”。由于右心衰竭,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脏淤血,进而出现肝脏肿大,同时使肝细胞缺血得不到营养而坏死,导致肝脏纤维化及结节形成。 此病是心衰引起,改善心功能,可使肝脏疾病稳定而不发展。心原性肝硬化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所致。长期淤血与缺氧,致使肝脏网状纤维组织增生主要是肝小叶中央呈现星芒状纤维化,纤维组织把肝小叶分割形成不规整细胞团,即假小叶形成。
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不足,心失所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可见于心悸、怔忡、虚劳、不寐、盗汗,以及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等证候与疾病。
心阳虚证是指心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引起,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心悸、胸痹、奔豚气及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病证名。症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痛引臂内侧,且以左臂为多见。 轻者时作时止,重者可见面、唇、指甲青紫,四肢厥冷。舌暗红或有紫色斑点,脉微细或涩。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心血瘀阻脉道所致。亦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诱发。治应急者救阳通脉,缓者活血化瘀,兼补气通阳。心血瘀阻,心脉受阻,血液运行不畅,临床以心胸部憋闷疼痛,唇舌瘀暗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心脉痹阻。多见于胸痹、厥心痛、心悸,以及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心律失常、精神分裂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