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在应用组织培养分离肠道病毒过程中,从健康人肠道内分离出一些毒株,对实验动物无致病性,仅在组织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称为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简称埃可病毒。
随着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制药生产中引起的职业性皮肤病也就比较常见。现结合我们以往调查资料重点介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氯丙嗪制造过程中的发病情况,并简要介绍其他一些药物生产中的发病情况。
志贺菌病又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以往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以结肠黏膜的炎症及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普遍易感。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 岁以下儿童;第二个高峰为青壮年期(20~40岁),可能和工作中接触机会增多有关。任何足以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暴饮暴食有利于菌痢的发生。临床上可见急起畏寒高热、腹痛、腹泻、排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神经痛或良性神经瘤可发生在任何趾间神经,趾间神经行走于趾骨之下和跖骨之间,越过跖球,走向远端,支配足趾。第三足底趾间神经由内,外足底神经的分支组成,通常在这里形成神经瘤(Morton神经瘤)。单侧神经瘤比双侧更常见,女性比男性更多。
指甲-髌骨综合征是指肾小球基膜节段性增厚,致密层有不规则胶原纤维束沉积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又称遗传性指甲骨关节发育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对称性地累及指甲、骨骼、眼及肾脏等来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器官。
指骨骨折在手部最为常见,多为开放性骨折。且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可于手指的任何部位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指骨骨折由于部位不同,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肌腱的牵拉作用,产生不同方向的移位,如近节指骨中段骨折,受骨间肌和蚓状肌的牵拉,而致向掌侧成角;中节指骨在指浅屈肌腱止点远侧骨折,由于其牵拉亦产生向掌侧成角;如在指浅屈肌腱止点近端骨折,则受伸肌腱牵拉造成向背侧成角。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内骨折可分为副韧带撕裂、压缩骨折及纵形劈裂骨折3类。远节指骨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常无明显移位;而远节指骨基底部背侧的撕脱骨折,通常形成
指疔,病名。手指疔疮的总称。按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和患指形态的差异,病情轻重之不同,历代医家命名繁多,且很混杂,如蛇头疔、蛇眼疔、天蛇毒、天蛇头、水蛇头、水蛇头疔、蛇节疔、钉节天蛇、病蛇节、蛇腹疔、蛇背疔、蛀节疔、手指节发、病茧、螺疔、寸疔、泥鳅疽、泥鳅痈、泥鳅疔、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中节疔、断指、断指疔、调疽、调痈、调豆、沿爪疔、鳅肚疔等。指疔均由外伤感染或脏腑火毒郁结所发。证见往往因为十指连心,使患指焮肿,疼痛难忍,指节功能障碍。若易溃脓者为顺;如肿势不消,且蔓延上下,涉及整个手指和肌腱,或延及手掌,
跖趾关节疼痛是累及跖趾关节的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几乎全部是由于关节面异常引起半脱位和关节囊与滑膜的撞击,最终导致关节软骨的破坏(退行性关节病)。
跖疣是发生在足底部的寻常疣。多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可以通过皮肤的微小破损自身接种传染,从而越来越多。发生在足跟、跖骨头或跖间的赘生物,是寻常疣的一种。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之为“足瘊”、“牛程蹇”。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为主,如皮疹数量较多者,可结合辨证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踝管综合征是由胫神经或其终末支(足底内侧或外侧神经)在小腿或踝关节处卡压引起。屈肌支持带位于胫神经走行区的浅层,构成踝管的顶部。它起自内踝后方,止于跟骨。根据踝管内神经卡压的位置不同,其临床表现多样。
跖骨头骨软骨病是发生在跖骨头骨的无菌性坏死,多发生在15~16岁青少年,女性更常见,偶见于成年人。坏死常发生在第二跖骨头,偶见于第三跖骨头。根据X线检查,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表现为跖骨头骨骺致密,边缘不齐;中期为骨骺碎裂,关节间隙增宽;晚期关节腔变窄,变平,骨质硬化,关节内有游离体,出现退行性关节病变。
运动员在奔跑时跖骨头会产生很大的应力,特别是第1、第2跖骨头。而第2、第3、第4跖骨头由于其干骺端较薄弱,容易造成骨折。危险因素包括弓形足,穿减振质量差的鞋和骨质疏松。
跖骨骨折多因重物打击足背、辗压及足内翻扭伤引起。跖骨干骨折因相邻跖骨的支持,一般移位不大。第2、3跖骨颈部易发生应力骨折(疲劳骨折)。第5跖骨基部骨折是由于足突然内翻,腓骨短肌猛烈收缩撕脱造成,很少移位,需与该部未闭合的骨骺相鉴别。
植物神经系统肿瘤即自主(自律)神经系统的肿瘤,通常分3种特殊的组织类型:①神经节细胞瘤;②神经节母细胞瘤;③神经母细胞瘤。通常无症状,它是儿童最常见良性神经源性肿瘤。
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
本病指因长期反复接触氯乙烯及其聚合物等化学物质而引起的肢端硬皮病样改变。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肢端骨质吸收,故又称肢端骨溶症。据报道本病主要发生于徒手清洗反应锅内固化的聚氯乙烯工人,故又称氯乙烯病。患病率为1%~6%。
2014GINA指南对哮喘的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临床上发现哮喘的临床特征、气道炎症等具有不同表型,职业性哮喘即为临床特征表型之一,属特殊类型哮喘。职业性哮喘是指由于接触职业环境中的致喘物质后引起的哮喘。典型的职业性哮喘表现为工作期间或工作后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或伴有鼻炎、结膜炎等症状。症状的发生与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还与致喘物的性质有关,如在长期接触致喘物异氰酸酯的工人中,职业
皮肤癌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增生,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职业性皮肤癌指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皮肤肿瘤。
职业性痤疮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矿物油类或某些卤代烃类引起的皮肤毛囊、皮脂腺系统的慢性炎症损害。由煤焦油、页岩油、天然石油及其高沸点分馏产品与沥青等引起的称为油痤疮;由某些卤代芳烃、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热解物等引起的称为氯痤疮。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黑变病是由于工人长期接触沥青、煤焦油、石油类产品或长期吸入这类物质的挥发物而致皮肤慢性炎症,最终发生皮肤色素沉着。占职业性皮肤病的2%~5%,散发于个行业中。
职业妇女因工作精疲力竭而表现出疲劳、易怒和头疼等症状,称为职业妇女病。
晕厥是由于短暂的全脑组织灌注降低而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以快速发作、短时间和自发性的完全恢复为特点。依据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将晕厥分为三类:神经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和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及心源性晕厥。
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Direct 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DCCSF)是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壁破裂,使其直接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交通,约占颈动脉海绵窦瘘的75%~84%,多见于外伤或海绵窦内动脉瘤破裂等。
直肠阴道瘘(RVF)是直肠和阴道两上皮表面之间的先天性或后天性通道,临床较为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气排便,严重时大便不能自控。一般无法自愈,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干预。由于病变部位局部解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手术难度大,若处理不当会导致反复感染、复发率高,往往导致患者难言的病痛,生活质量下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