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多分布在直肠下端,呈圆形,有细长的蒂,大多由黏膜及腺体构成,与肠壁相连接。也有的息肉为广基、无蒂。单发性居多,多发性者占少数。直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和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可以恶性变,但在儿童则少见。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部分息肉接近肛管部位生长,便后可脱垂于肛门口。
腹腔内脏器陷入子宫直肠陷凹所形成的疝,称直肠脱垂直肠壁内疝(intramural hernia caused by proctoptoma)。临床多表现为排便梗阻和不尽感。多发生于女性,双合诊结合排粪造影有助于诊断。
因直接外伤或骨盆骨折所致的直肠穿孔称为直肠损伤。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直肠内出血、腹膜炎或直肠周围感染征。直肠是大肠末段,全长约15-20厘米。分为两部。腹膜反折以上部分称为直肠盆部,腹膜反折以下部分称为直肠肛门部。直肠盆部损伤,处理原则同结肠损伤。直肠肛门部损伤,多难以修补缝合,往往需要行乙状结肠造瘘术。
直肠前突又称直肠膨出,是后盆底松弛性疾病,后盆底是指自宫颈环至会阴体部分,包括主骶韧带、阴道顶端结构、直肠阴道筋膜、会阴体以及肛门外括约肌。直肠前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口梗阻型便秘,其发病率较高,据统计,在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为75%~81%,但有些人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其确切发病率并不清楚。
直肠膨出(rectocele)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因直肠前壁、直肠阴道间隔和阴道后壁薄弱,向前突入阴道穹隆,改变了排便时腹内压作用的方向,导致排便过程中出来直肠肛管功能性梗阻,并由此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等症状。出口性梗阻型便秘,又称功能性出口梗阻型梗阻,是指那些只有在排便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的直肠肛管功能性梗阻,并由此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有明显的便意但粪便从肛管直肠内排出困难,有时需用手法帮助排便,患者多伴有整个盆底结构及其内脏的松弛和结构异常。
一般认为,咽下的异物包括导管、鸡骨和鱼刺、胆石或者粪石可停留在肛门直肠交界处;尿路结石、阴道环或手术的海绵或器械可能侵蚀入直肠;某些奇特的或与表演性有关的异物被人为地插入,并无意识地嵌顿了;有些物质嵌入直肠壁、有些异物嵌粘在肛门括约肌上面等这些异物进入并相应一些症状称为直肠内异物。
直肠内套叠又称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内脱垂、隐性脱垂,是指直肠黏膜层或直肠壁全层在排便过程中下垂,向内折入远端的直肠腔甚至肛管内,从而阻塞消化道出口,造成排粪困难。直肠内套叠多发生在直肠远端,中年人常见,女性多于男性。部分患者有精神症状,晚期阴部神经受损,可有不同程度的排粪失禁。
胚胎期肠管发育,在再管化过程中部分肠道终止发育造成肠腔完全或部分阻塞。完全阻塞为闭锁,部分阻塞则为狭窄。胚胎期肠管发育,在再管化过程中部分肠道终止发育造成肠腔完全或部分阻塞。完全阻塞为闭锁,部分阻塞则为狭窄。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但以回肠最多见,十二指肠次之,结肠罕见。是新生儿常见的肠梗阻原因之一。
蜘蛛咬伤指几乎所有蜘蛛都有毒.所幸的是大多数蜘蛛的毒牙不是太短就是太脆弱,以致不能穿透人的皮肤.然而,在美国至少有60种蜘蛛可能咬过人.美国很多有毒蜘蛛都不是本地的蜘蛛,而是由水果,蔬菜或其他物品携带进来的.虽然美国本地的塔兰托毒蜘蛛相当危险,但它咬伤时对人的损害并不严重.在美国平均一年因蜘蛛咬伤而死亡的人数不到3例,大多数是儿童。目前仅对少数蜘蛛毒液进行过研究.研究过的毒液成分十分复杂,含有能引起人体各种反应的酶和其他蛋白质.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是指在肌肉中有异常含量的脂质沉积,且为主要的病理改变。本病为肌肉长链脂肪酸氧化过程缺陷所致的代谢性肌病,是神经系统脂肪代谢遗传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脂溢性角化病(SK)又称为老年疣、老年斑、基底细胞乳头瘤,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因为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所致的表皮良性增生。SK好发于面头部、背部及手背等部位。
脂性渐进性坏死又称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临床上以胫前出现大片硬皮病样斑块,常伴发糖尿病为特征,多见于妇女。
脂肉瘤(liposarcoma)是起源于脂肪细胞和向脂肪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的间叶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第2位或第3位。本病男性多见,皮损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大多仅局部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
1885年Weir-Miechell首次报道了部分性脂肪营养不良(lipodystrophy),后来又有报道患者有颈部、双臂、胸部腹部脂肪营养不良,伴髋部和双腿脂肪沉积的增多,1946年Lawrence报道完全性脂肪营养不良,患者脂肪不良为全身性分布,呈完全性或斑片状,脂肪的缺乏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代谢紊乱。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指骨盆或长骨骨折后24~48小时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瘀点。很少发生于上肢骨折患者,儿童发生率仅为成人的1%。随着骨折积极的开放手术治疗,其发生率有大幅度下降。但FES仍然是创伤骨折后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脂肪肉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也可见于青少年和儿童。脂肪肉瘤通常体积较大,一般为深在性、无痛性、逐渐长大的肿物,最常发生于下肢(如腘窝和大腿内侧)、腹膜后、肾周、肠系膜区以及肩部。在不同部位的发生率主要取决于该肿瘤的亚型,包括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型脂肪肉瘤。
脂肪瘤(Lipoma)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主要在皮下,称为浅表脂肪瘤,也可见于肢体深部和肌腹之间,称为深部脂肪瘤。患者年龄多较大,多见于40~60岁中年人,儿童较少见。深部脂肪瘤多沿肌肉生长,可深达骨膜,但很少侵犯邻近骨骼。脂肪瘤很少恶变,手术易切除。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
脂蛋白肾小球病(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是一种新的肾脏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腔中存在脂蛋白栓子,肾外无脂蛋白栓塞表现。临床表现类似于Ⅲ型高脂血症,伴以血浆载脂蛋白E(apo E)升高。
可能与感染热毒、接触毒物、饮食失节等有关,经气阻痹所致。
肢端纤维角化瘤又称获得性指(趾)纤维角化瘤。通常由衣领状高起的皮肤上发出,好发于手指、足趾或手掌部。损害类似残存的多余指(趾)、化脓性肉芽肿、皮角或纤维瘤。由致密不规则排列的玻璃样胶原束和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其上表皮通常过度角化和棘层肥厚。
垂体病共有4类,即腺垂体病、垂体瘤、神经垂体病和空泡蝶鞍。其中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的是腺垂体病,后者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腺垂体功能减退,含垂体性侏儒症和成年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Simmonds-Sheehan综合征),对心血管的影响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理过程相同,包括心脏萎缩和心肌变性等。另一类是腺垂体功能亢进,含肢端肥大症、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瘤、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和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其中后两者与皮质醇增多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心脏的影响相同,因此此处将重点阐述肢端肥大症的心血管
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过多所致的体型和内脏器官异常肥大,并伴有相应生理功能异常的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生长激素过多主要引起骨骼、软组织和内脏过渡增长,在青春期少年表现为巨人症(gigantism),在成年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可出现颅骨增厚、头颅及面容宽大、颧骨高、下颌突出、牙齿稀疏和咬合不良、手脚粗大、驼背、皮肤粗糙、毛发增多、色素沉着、鼻唇和舌肥大、声带肥厚和音调低粗等表现。生长激素异位分泌较罕见,过多的GHRH促使垂体GH细胞增生常见于癌性肿瘤,罕见于下丘脑错构
支原体尿路感染又称泌尿及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是一群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1937年Drsnes等从巴氏腺脓肿分离出支原体,这是支原体在人类致病的首例报道。从泌尿生殖道检出的支原体有7种之多,主要是人型支原体(MH)和尿素分解支原体(UU)。支原体尿路感染从少数婴儿(主要是女婴)的生殖道中能分离到支原体UU占多数,多来自母体,3个月以后迅速减少。青春期前男性生殖道很少有支原体寄居,但8%-22%的女性携带支原体。青春期后生殖道出现支原体主要是性接触的结果。一项调查表明性成熟
支原体是细胞外生存的最小微生物,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在0.3~0.5um之间,呈高度多形性,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态。它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造成的危害相当大,涉及人、动物、植物及昆虫等多个领域,给人类健康和科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人体分离的16种支原体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即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及发酵支脲解支原体属含脲解支原体等体、脲解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等对人有致病性。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