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紧张征即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反复在黄体期出现周期性以情感、行为和躯体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本病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或消除躯体、心理症状,减少对个人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使治疗的副反应尽可能最小。
月经疹(Exanthema Menstruale)是一种与月经周期密切有关发疹性皮肤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天发疹,持续到月经后的1~2天消退,周期性发生。其四肢、躯干局部或多处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糜烂渗液,自觉瘙痒,随着月经的结束皮疹自然减退和消失。一般认为与月经来潮前,卵巢分泌的孕酮骤增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2014GINA指南对哮喘的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临床上发现哮喘的临床特征、气道炎症等具有不同表型,如月经性哮喘即为临床特征表型之一,属特殊类型哮喘。月经性哮喘是指哮喘妇女与其月经周期有关,在月经前期或月经期哮喘症状加重的现象,一般常于育龄妇女在月经来潮前5~7天有明显的哮喘发作倾向,尤以月经前2~3天发生率达到高峰,称为“月经前哮喘”,月经来潮后症状逐渐减轻。有的则在月经期间发作,称为
月经失调性不孕症,是指妇女长期月经错乱,夫妇同居3年以上不受孕者,为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月经失调也称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可伴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月骨脱位是指月骨本身脱离与桡骨和其他腕骨的正常毗邻关系而移位;而月骨周围脱位则是指月骨和桡骨的关系正常,周围其他腕骨离位;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是指舟骨骨折,其骨折近端和月骨与桡骨之间的关系正常,其远端及其他腕骨发生脱位。
远视指平行光束经过调节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当眼球的屈光力不足或其眼轴长度不足时就产生远视。这种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像是模糊不清的。为了看清近处物体,要利用调节力量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一般用凸透镜矫正,故远视眼经常处在调节状态,易发生眼疲劳。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是由于远端肾小管泌氢障碍,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钠血症、尿液不能酸化(尿pH6)等,是肾小管性酸中毒(RTA)综合征,临床上较常见。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它常造成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晚期会出现急性角膜水肿,形成瘢痕,视力显著下降。多于青春期发病,缓慢发展。
圆翳内障主要是指因高龄体弱,精气日衰,目失涵养所致晶珠混浊,视力渐降,最终瞳神内呈圆形银白色或棕色的翳障,导致失明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老年性白内障,也包括各种原因继发的(胎患内障、震惊内障除外)晶珠完全混浊的白内障,是首位致盲但可手术复明的眼病。
圆形糠疹又称连圈状糠秕疹,为正圆或椭圆形褐色或淡褐色境界明显的轻度角化性鳞屑斑,好发于躯干,自觉症状轻微。初发多在青壮年以20~40岁多见,但亦有发于少年及老年者。
原藻病又名无绿藻病、原壁菌病,是无绿藻引起人皮肤、皮下组织、口腔、鼻、浆膜等处感染。偶可引起系统性感染。归为类真菌病。
纵隔上至第一肋骨,下达横膈,前有胸骨,后有椎体,而周围有纵隔胸膜环绕。其内容可有二大组:1.即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及其主支;2.以胸腺及纵隔淋巴组织为主。纵隔肿瘤可以分为原发性纵隔肿瘤和转移性纵隔肿瘤两大类。本文仅涉及原发性纵隔肿瘤。
原发性纵隔感染是指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弥漫致密性结缔组织纤维化的过程,又称特发纤维性纵隔感染。可侵犯整个或部分纵隔。在临床上这是一种不十分确切的诊断。少数患者由急性纵隔感染治疗后转变而来,包括特异性纵隔炎和非特异性纵隔炎。所谓原发性纵隔纤维组织感染,常指纵隔纤维组织引起气管狭窄,是淋巴管感染的证据之一。
椎管内肿瘤指生长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相邻近的组织结构(如神经根,硬脊膜、椎管内脂肪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统称,临床上根据肿瘤与脊髓、硬脊膜的位置关系,一般将椎管内肿瘤分为髓内,髓外硬膜内和硬膜外三类。髓外硬膜内肿瘤最多见,其次是硬脊膜外肿瘤,最少见为脊髓内肿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该病病理上为浸润整个脑实质、脊髓及软脑膜等多个部位的弥漫性病变。PCNSL的发病机制不明。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联合化疗、放疗,结合甲氨蝶呤鞘内注射能明显改善其疗效及生存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40~50岁。
早泄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占成年男性的35%~50%,是一种比较明确,不容易受到误解的性功能障碍,但完整确切地定义早泄很困难。早泄的实质是指射精发生在男性的愿望之前,对射精缺乏合理的随意控制。严重的早泄是容易诊断的,是指男性在阴茎勃起之后尚未插入阴道之前、正当插入或刚刚插入尚未抽动时便发生射精。需注意,性交时射精的快慢无一定的标准,个体差别大,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射精的快慢也可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有正常性功能的男性在性交时偶尔出现射精过早,不应视为病态,只有经常射精过早以至不能完
原发性阅读癫痫是一种主要与语言优势半球颞顶区相关的良性部分性癫痫,有高度的遗传倾向。发病年龄为12-25岁,男性患者为女性的1.8倍。几乎只在阅读或弹读谱一定时间后,于舌、喉、唇和颜面等处与阅读或说话有关的部位出现异常感觉和异常动作,如发僵、麻木、发紧等。客观所见为发作局部的肌阵挛,有的可乏化成继发性全身性大发作。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Original sclerosing cholangitis)是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失代偿。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是一种先天遗传性小梁网或房角发育不良,阻碍了房水排出而形成新生儿、婴幼儿青光眼。大多数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患者呈单个发病。约10%的患者有明显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通常只是杂合子的携带者而没有发病。
原发性阴道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发病年龄为19~79岁,平均50岁。原发性阴道恶性淋巴瘤约63%的患者先表现为阴道出血,伴阴道排液,一般在数月后发现阴道块物。可有下腹疼痛、性交困难,同时可有尿频,偶伴发热和体重下降。阴道检查80%可见阴道肿块,大小2.5~12厘米不等,触痛明显,部分表面黏膜溃疡。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似,此病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倾向。Di Guglielmo(1920),Epstein和Goedel(1934)最早报道此病。此病发病率仍不很清楚,据Silverstein的估计为每百万人群中每年10例,约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1/4。此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年人,偶有儿童病例。由于血液自动分析仪的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
原发性心脏肿瘤(primary cardiac tumor)是指原发于心脏各腔室及其相通大血管的肿瘤。此类肿瘤临床比较少见,发病率很低,其中有70%为良性肿瘤,且近一半以上为黏液瘤。黏液瘤75%发生于左心房,其次为右心房,然后依次为右心室和左心室。其他良性心脏肿瘤尚有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错构瘤和畸胎瘤等。心室黏液瘤和多发性心腔黏液瘤则甚为少见。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lymphoma)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是累及心脏及心包的恶性淋巴瘤,以淋巴瘤心肌浸润引起的心脏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渗出、肺栓塞等转移征象。由于原发性心脏淋巴瘤临床十分罕见,国内外多以个案形式报告。目前国内尚未见系统的报告。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诊断确立往往于疾病晚期,甚至在尸体解剖时才发现。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