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脑病综合征又名胰性脑病,是指急性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伴发脑病表现的诸症状。
胰腺囊肿包括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由于囊肿压迫、囊腔内和(或)胰管高压,患者可出现腹痛、消化系统症状、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因为胰腺实质的病变,可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真性囊肿包括先天性单纯囊肿、多囊病、皮样囊肿、潴留囊肿等,囊肿内壁覆有上皮。囊性肿瘤有囊性腺瘤和囊性癌。假性囊肿的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不覆有上皮组织,临床上胰腺囊肿以假性囊肿最多见。
胰腺囊性纤维性变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国外统计本病的发生率每1000~5000人中可见1例。本病具有明显的种族性和地区性。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英文名:cystadenoma and cystadenocarcinoma of pancreas,别名: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包括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比较少见。1830年,Becourt首次报告了囊腺瘤,1911年,Kaufman报告了囊腺癌。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开展 特别是腹部B超和CT的广泛采用,使胰腺疾病的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胰腺囊性肿瘤的报告也逐渐增多。
胰腺囊腺癌属于胰腺的增生性囊肿,可由胰腺囊腺瘤恶变而来。本病在临床上罕见,仅占胰腺恶性肿瘤的1%。胰腺囊腺癌的症状与体征多无特异性,许多病人在就诊时症状已存在数月或数年。
胰腺瘘大部分是由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并发症所致,亦可由于外伤、胰腺活检术后发生。胰液外渗蓄积腹腔,胰酶被激活消化。邻近脏器形成胰-空腔脏器瘘,也可腐蚀血管引起出血性休克。
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由血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物等的聚积,不能吸收而形成,囊壁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囊内无胰腺上皮层衬垫,因此称为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分裂(PD)是一种胰腺在发育过程中主、副胰管完全未融合或以细的分支胰管的吻合为特征的先天畸形,又称为胰腺分隔、胰腺分离、胰管未融合、胰管融合异常等。由于胰液引流不畅而易导致胰腺炎。
胰多肽瘤(Pancreatic Polypeptidoma,Ppoma)是消化道内分泌肿瘤之一,主要发生在胰腺内分泌细胞中含有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的细胞,临床上极为罕见,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尚不足20例病人,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
胰腺癌(cancerofpancreas,pancreaticcancer)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胰头部。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吸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发病率相对增高,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绝经后妇女发病率与男性相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现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极高。胰是人
胰石症又称胰腺结石,近些年来由于慢性胰腺炎发病率增多以及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增加,因而对胰腺结石的检查率亦有增加的趋势,国内、外报道的胰石症检出率不一。国外胰石症的检出率占同期慢性胰腺炎的30%~60%,而国内的检出率则较低,为10%左右,这可能是由于国内的慢性酒精性胰腺炎少于胆道疾病有关。
胰腺管破裂后,胰液由非生理途径外流者称为胰瘘。它是急、慢性胰腺炎和腹部外科手术后特别是胰腺手术和外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胰瘘分为胰外瘘和胰内瘘。向体外流出者称为胰外瘘,向消化道流入者称为胰内瘘。随着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外伤和胰腺外科手术的增多,胰瘘的发生率亦随之增多。胰瘘的处理较为困难,如处理不当,易引起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预防胰瘘的发生、恰当地处理已经发生的胰瘘仍然是胰腺外科需要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
是胰岛α细胞瘤,分泌过量的胰高血糖素,主要表现为皮肤游走性、坏死溶解性红斑、糖尿病、贫血、舌炎及口角炎、外阴阴道炎、低氨基酸血症等,又称为高血糖皮肤病综合征。多恶性,常早期转移。肿瘤直径一般为1.5~3厘米,有时整个胰腺均为肿瘤。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后,皮肤损害和糖尿病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绝经期的女性。多数病程达1年以上,有的超过12年。
胰高糖素瘤综合征又称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是胰岛A细胞瘤的一组临床表现。本病极罕见,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临床上以反复发生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口炎、口角、唇、舌等部位的慢性炎症,指甲松动,外阴阴道炎,贫血、体重下降、糖尿为特征。发病年龄55~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绝经期妇女多见。肿瘤多位于胰尾,其次位于胰体,位于胰头的较少,大多数为恶性,凡病程中出现皮肤黏膜损害者往往提示恶性。皮损往往先于肿瘤数年出现。恶性病程进展缓慢,至少一年以上。一般为单发,直径1.5~3cm,最大可达5cm以上。肿瘤在确诊期间大
胰多肽瘤是消化道内分泌肿瘤之一,主要发生在胰腺内分泌细胞中含有胰多肽(PP)的细胞,临床上极为罕见。胰多肽瘤多数位于胰腺,胰头部较多见,胰体尾较少,少数肿瘤分布在胰外器官。本病多为恶性肿瘤,少数为良性肿瘤或PP细胞增生。
本病早期常无症状,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当病人出现典型的阵发性皮肤潮红,并且反应发作,久治不愈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胰岛细胞类癌可有典型的类癌综合征表现:阵发性面色潮红、低血压、眼眶周围水肿和流泪等。
胰岛素瘤指因胰岛β细胞瘤或β细胞增生造成胰岛素分泌过多,进而引起低血糖症;其胰岛素分泌不受低血糖抑制。低血糖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糖浓度低为特点的综合征,一般以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2.8mmol/L(50mg/dl)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表现。
胰岛素抵抗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便观察到糖耐量受损(IGT)、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等常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体,当时有人称其为繁荣综合征,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并不了解该综合征的各种成分为何先后或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或同一家族,因此又称其为X综合征。直至1988年Reaven首先提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后,人们才将上述多种表现与胰岛素抵抗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或敏感性降低。狭义的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
胰岛β细胞瘤是由胰岛β细胞形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或癌。20~50岁多发,多单发。90%属良性,偶为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的一部分。胰岛细胞瘤比较少见,多数为良性,少数恶性。胰岛素瘤临床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综合征,血清胰岛素升高。
胰胆汁综合征也称胰腺恶性病变综合征,胰头癌梗阻性黄疸综合征。1888年,由Bard和Pic首先描述本征故又称Bard-Pic综合征。
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院感染,其定义是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医院内感染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正值潜伏期或于住院后发病者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反之,住院期内获得的感染,出院后才发病者,应为医院内感染。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如B族链球菌感染,为医院内感染;经胎盘传播的胎儿感染,如先天性梅毒、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弓形虫病等皆属院外感染。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或发生并发症者皆不能视为医院内感染,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住院时已有的感染,根据流行
医源性气管损伤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气管的器质性损伤。在有严重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运用机械通气治疗增加了抢救的成功率,同时亦可引起医源性气管损伤。最初这类损伤的发生率很高且预后不佳。以后理解掌握了其发生机制,且在预防方面亦取得了明显进步,使其发生率明显下降。这类损伤的最佳外科治疗方法就是进行气管重建。大多数前面提到的各种损伤均表现为损伤截面的梗阻。
某些治疗药物引起的躯干、四肢、偶尔面部等广泛部位的毛发生长。该毛比胎毛粗,但比终毛细,处于两者之间长可达3cm。停药后可于6个月~1年内恢复正常。医源性多毛症应与医源性妇女多毛症相区别,后者为男子第二性征型毛发分布,通常不可逆转,停药后不复原。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指腹部手术时意外造成胆管损伤,通常是肝外胆管的损伤。主要见于胆道手术,尤其是胆囊切除术,此外胃大部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肝切除术时也可发生。另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也有致胆管损伤的。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