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占黄疸型肝炎的2~8%。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病人的3%,甲、乙、戊型肝炎均可引起,多发生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
牙釉质发育不全和牙釉质钙化不全均属于牙釉质发育异常,是牙齿结构异常的一种疾病,是由于牙釉质基质形成时的障碍造成。其病因有局部性、遗传性及全身性(如先天性梅毒、营养不良、传染病等)。牙釉质发育不全是牙釉质形成的量减少,而不是矿化质量的减低。
幼年性透明纤维瘤病(juvenilehyalincfibromatosis)为一级罕见,病因不明的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伴发智力低下,齿龈增生,屈曲挛缩和骨损害。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XG),又称痣性黄色内皮细胞瘤。是好发于皮肤、黏膜和眼的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性疾病,属于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幼年发病。
幼年型皮肌炎(JDM)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系统疾病,特点是横纹肌和皮肤的急性或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闭塞性血管病,晚期发生钙化。约10%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如JIA、SLE、硬皮病等,少数合并恶性肿瘤。严重时主要为呼吸衰竭和胃肠道溃疡、出血。
疱疹样皮炎是指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皮损以水疱为主,呈多形性,集簇分布,瘙痒剧烈。常伴谷胶过敏性肠病。幼年型疱疹样皮炎是指一种少见的异型性疱疹样皮炎,平均发病年龄为7岁5个月。临床表现为群集性水疱、红斑性丘疹以及荨麻疹样风团。
幼年型慢性白血病在小儿较少见,其中绝大多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CML)。CML在婴儿时期其临床及生物学特性与成人CML有显著差别。本病以白细胞升高和脾肿大为主要特征。
幼年型慢性关节炎(JCA)是发生于16岁以下常见的特发性关节炎,通常累及膝、踝、腕等关节,引起或伴发的葡萄膜炎是少年儿童常见而又重要的致盲性眼病。患者眼部可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大量尘状KP、明显前房闪辉,前房可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甚至前房积脓等严重反应。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myelomonocyticleukemia,JMML)是一种罕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增生异常性疾病,多发生在幼年期。
类天疱疮是指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疾病,半数幼年型类天疱疮的发病年龄小于5岁,偶见于出生仅数周的婴儿,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水疱破裂后糜烂面不扩大,表面结痂呈脓疱疮样,偶为湿疹样,愈后留有色素沉着,瘢痕罕见。本病慢性病程,复发与缓解交替,可自行缓解。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即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为其主要特点,并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国际风湿病学联盟儿科常委专家组将儿童时期不明原因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这类关节炎统一定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从而取代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和幼年慢性关节炎两个分类标准。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为其主要特点,并伴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包括关节、皮、肌、肝、脾、淋巴结。年龄较小的患儿往往先有持续性不规则发热,其全身症状较关节症状更为显著。
幼年息肉又称简单息肉,或称潴留性息肉,多发生于2~10岁,发病率较高,约占小儿息肉中的80%,为良性含腺体的肉芽肿,多能自愈,尚未见有恶性变的病例,男孩多见。其发生原因可能在过敏的基础上,由于硬便的损伤,慢性炎症引起,开始肠黏膜呈慢性炎变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径的息肉,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红色,随肠蠕动的牵拉息肉根部逐渐形成黏膜蒂,最后随肿物的增大而蒂变细,直至血运供应不足或蒂扭转,息肉糜烂,坏死,脱落而自愈。
幼年黑素瘤(juvenile melanoma)又称良性幼年黑素瘤(benign juvenile melanoma)、Spitz痣、梭形与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and epithelioid nevus)。儿童面部发生单个红或淡红色结节应考虑此病。为复合痣的异型,好发于面部,损害为单个坚实结节,持续多年后常发展为皮内痣。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ytic leukemia,PLL)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以中老年为主,一般在50岁以上,多见于男性属于一种起源于B或T细胞的外周淋巴细胞肿瘤。有学者认为它是CLL的一种变异型发病率约占CLL的10%呈亚急性临床经过其特征为约50%的外周血白血病淋巴细胞为幼淋巴细胞PLL中有80%为B细胞性20%为T细胞性。
右心室双出口(DORV)系一系列复杂的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其广义的形态学表现可以从心室中膈缺损(VSD)合并主动脉骑跨,到大动脉转位合并VSD。主要合并其他的心脏畸形包括:肺动脉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房室间隔缺损、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左室流出道梗阻、房室瓣畸形(狭窄、骑跨)等。相关症状有心悸、右心室双出道和心脏杂音等。
右心房与下腔静脉平滑肌瘤是指原发于该处的平滑肌瘤,十分少见,其表现与心脏下腔静脉其他良性肿瘤相同。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简称右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可见于正常人,但较少。以儿童和青年人较多,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较常见。约1%的正常青年人有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以房间隔缺损尤为多见,也可见于室间隔缺损伴双心室扩大、肺静脉畸形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约有1/3可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本身不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故临床上常无症状。如出现症状则多为原发疾病的症状。
右室心肌梗死一般是由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往往在临床上同时合并有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
有头疽,中医病名,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名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有机氯杀虫剂可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主要由肾脏排泄,粪及乳中也可排出少量。由于其为脂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且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关于有机氯杀虫剂中毒的机理,一般认为系进入血循环中有机氯分子(氯化烃)与基质中氧活性原子作用而发生去氯的链式反应,产生不稳定的含氧化合物,后者缓慢分解,形成新的活化中心,强烈作用于周围组织,引起严重的病理变化。
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双侧或单侧小腿前面出现一个或数个发红的皮肤结节,并向周围迅速扩大,形成硬的斑块,数月后可自行消退。
游走脾(floating spleen)指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游移活动于腹腔的其他部位。甚少见,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儿童期也有发生。
疣状肢端角化病(AKV)罕见,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同时伴有毛囊角化病(DD),有时可在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中分别患有这两种病。故认为两者可能是同一角化遗传缺陷引起。多在20岁以前发病,男女均可发生。皮损为多发性角化过度性扁平疣状丘疹,质地坚实,直径1至数毫米,暗红褐色或正常肤色类似扁平疣,且对称发生于肢端的皮损手足背部,皮损摩擦可引起水疱,一般无自觉症状。
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aemangioma,VH)是一种较少见的由真皮和皮下毛细血管及静脉畸形增生形成的真性血管瘤,是毛细血管瘤、海绵状或混合性血管瘤的一种变型。本病由Halter于1937年首先报道,1967年由Imperial和Heluig正式命名为疣状血管瘤。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