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异物是一种特殊的眼外伤,较一般眼球旁穿通伤有更大的危害性。异物进入眼球,除了在受伤时所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外,由于异物的存留增加了对眼球的危害。有外伤史,特别是以锤敲击和爆炸致伤者眼内异物的可能性最大。此外,机床上的飞屑和射击的各种弹丸也是常见的致伤物。树枝、竹签、细木棍或细金属丝等的刺伤,也可能其尖端折断而留在眼球球内。
眼类肉瘤病又叫结节病,由PM Boeck于1899年首先提出。眼类肉瘤病可以侵犯人体肺、淋巴结、皮肤、神经、脾、肝、心、腮腺、肌肉、骨及骨关节等多种器官,以不发生干酪样变的上皮样细胞亦称类上皮细胞形成的肉芽肿为特征。眼是仅次于肺及肺门淋巴结的易于受害的器官。
眼眶转移性肿瘤在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转移癌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在成人,大多数眼眶转移性肿瘤,来自乳腺,肺、膀胱、胃肠道、肾、甲状腺和其他器官的上皮结构;在儿童,眼眶转移性肿瘤多是胚胎神经性肿瘤和肉瘤。因此,儿童神经母细胞瘤、Ewing肉瘤和Wilms瘤等是比较重要的诊断考虑。眼眶转移性肿瘤的原发位置比较广泛,几乎所有部位的恶性肿瘤均有转移至眼眶的可能性。
眼眶肿瘤是指位于眼眶部的有机体变异细胞过度增殖所形成的肿块,其生长和机体不协调,当治病因子的刺激停止后,肿瘤组织仍不停生长。包括眼眶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继发瘤中以黏液囊肿发生率最高。眼眶肿瘤并不是一种常见病,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压迫神经出现视力下降或发生眼球突出等症状时才被发现。
脂肪肉瘤(liposarcoma)是脂肪性肿瘤的恶性代表,由不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是脂母细胞的恶性肿物,是成人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在肌体内脂肪聚集的部位,如腹部、腹膜后、臀部等部位多发,眼眶内罕见。它很少作为一种原发病变或作为一种从远距离原发位置转移而来的病变发生在眼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展较快的痛性或无痛性眼球突出,眶缘可触及边界欠清楚且质地稍硬的肿块、眼睑肿胀、眼球运动受限等,也可有视力下降和复视。
眼眶脂肪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多单侧眼眶发病。由于肿瘤少发于肌锥内,所以眼球突出为非轴性。位于眶上部者眼球突向前下方,位于眶外侧者眼球突向前内侧,一般无疼痛感觉,眼眶脂肪瘤切除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眼眶真菌病发病率极低,常见的致病菌有毛霉菌、曲霉菌和隐球菌,还有放线菌、青霉菌等。当真菌寄生在人体正常组织内时,如鼻窦、结膜囊。一般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外伤、大剂量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寄生的真菌可致病。
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特发性、良性、非特异性的炎症。因其病变外观类似肿瘤,故称之为炎性假瘤。炎性假瘤按照病理组织学改变可分为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组织增殖型和混合型三型。本病多见于成年患者,高发年龄为40~50岁。通常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临床病程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炎性假瘤可以累及眼眶内所有组织结构,也可与眶周鼻旁窦炎性假瘤伴发。
眼眶血肿是一种由血液或血性产物组成的肿块。也有人称之为血囊肿。一般认为,眼眶出血后血液局部集聚成团名为血肿;血肿长期存留,被周围结缔组织包围,此时称之为血囊肿。自发性出血多发生于健康的青少年,多为一侧眼眶血肿引起急性眶压增高,最显著的症状和体征是眼球迅速突出,伴有眼胀痛、恶心、呕吐、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或丧失,眼睑肿胀饱满,结膜水肿充血,而后眼睑或结膜下出现青紫色淤斑。
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是来源于毛细血管外皮的一种肿瘤,其特征为梭形瘤细胞之外围以网状纤维,排列在衬有单层内皮细胞的血管腔周围。此肿瘤比较少见,好发于深层组织,如腹膜后、纵隔和下肢等处,发生于眶者较少见。国内多为个例或少数病例报道。
眼眶纤维肉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眼眶内上方及内侧纤维组织如骨膜等处,生长缓慢。病程长,眼球进行性突出并伴有疼痛为本病的特征,手术后部分病例可复发,但很少发生转移。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少见的非肿瘤性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病变,曾命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韩—薛—柯病(Hand-Schuler-Christian disease)和勒-雪病(Letterer-Siwedisease)o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病变,通常累及单个骨,常常在眶上缘的浅表部分。比其他两种
神经纤维瘤亦是周围神经的一种良性肿瘤,与神经鞘瘤的不同在于病理组织内除神经鞘细胞增生外,还混杂有神经内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临床表现也较神经鞘瘤多样化。眼眶神经纤维瘤可分为4型:孤立型或局限型、丛状型、弥漫型和切断术后神经瘤。
神经鞘瘤是由周围神经的鞘膜细胞形成的良性肿瘤,又称雪旺细胞瘤。眶内分布有第Ⅲ、Ⅳ、Ⅵ对颅神经和第Ⅴ对颅神经的第一、二支,这些神经的轴突外被覆神经鞘细胞,均可发生神经鞘瘤。该肿瘤是眶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成年人好发。
眼眶肉瘤在眼眶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四位。儿童患者中以横纹肌肉瘤为最多见,成年患者则以淋巴系统起源的恶性肿瘤较为多见。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少见。患者男性较女性为多,发病年龄大多数在10岁以下,起病较急,发展较快。
眼眶平滑肌瘤是平滑肌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含有平滑肌的组织器官,子宫和胃肠道是常见的发病部位,症状因肿瘤原发位置的不同而有区别。原发于眶内者甚为罕见,过去多为个例报道。眼眶平滑肌瘤对放射线和药物治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眼眶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眼眶皮样囊肿虽起源于胚胎时期,除位于眶缘的囊肿在幼儿期可发现肿物之外,由于病情发展缓慢甚至有静止期,位于眶缘之后的囊肿,尤其是眶深部皮样囊肿往往至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症状,老年发病者也可见到。
眼眶脓肿是坏死组织和化脓性病菌聚积在眶脂肪内所形成的脓肿。是一种炎症性反应,脓肿和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对眼眶和眼部结构可产生严重破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减轻眼部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当,可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或可导致患者死亡。
眼眶黏液囊肿多原发于鼻窦,通过压迫侵入眶内,是较为常见的眶内占位病变之一。各鼻窦均可发生,其中以额窦最为多见,其次为筛窦。额窦与筛窦相邻,其间仅有一菲薄骨板,发生于任何一窦均易侵入另一窦。当出现症状和体征时,多已发展为额-筛窦黏液囊肿。黏液囊肿属于慢性炎性病变,常合并细菌感染,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黏液脓肿。先天性黏液囊肿可发生在泪囊区,与鼻窦病变无关。多见于中、老年人。
眼眶脑膜-脑膨出是先天性或后天性眶骨缺损致颅腔内容物(脑膜、脑及脑脊液)突入眼眶,引起一系列眼部症状和体征。单纯的脑膜疝出内含脑脊液,形成囊性肿物。又称脑膜膨出。脑膜伴有脑组织疝出的称脑膜-脑膨出。根据骨孔的位置又把脑膜-脑膨出分为前部和后部两种临床类型,对诊断和治疗有较大意义。
静脉曲张是发生于眼眶内常见的静脉畸形性扩张。病变为一条或多条或囊状扩张的静脉构成,病变常包绕眼眶正常结构,如视神经、眼外肌等,血管腔大而壁薄,较大血管含有弹性纤维,畸形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可钙化形成静脉石。本病虽为先天性血管异常,一般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症状,缺乏性别倾向,多侵犯一侧眼眶,偶有发生于两侧眼眶者。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原发于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几乎均在青年以后发病,无性别差异。该肿瘤在病理上为一种错构瘤,并非真正的肿瘤。
眼眶淋巴管瘤是由内皮细胞被覆的淋巴管道构成的肿物,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淋巴管瘤,后者多见。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少数病例出生时已存在。发生部位可位于皮肤、黏膜下和深部脏器,且可同时发生于多个部位。在眼部可侵犯眼眶、眼睑和结膜,以眼眶内或眼眶内伴眼睑发病者多见。
静脉性血管瘤是由粗细不等的比较成熟的静脉与纤维组织构成的肿物,其中常含有扩张的淋巴管,称之为脉管瘤或血管淋巴瘤。此肿瘤无论在临床还是病理组织学方面,与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曲张和动静脉血管瘤均有不同。在我国较多见。
眼眶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因具有真性眶肿瘤的症状而得名。眼眶假瘤是眼眶局部免疫混乱引起的非感染非肉芽肿性特发性炎症,因具有真性眶肿瘤的症状而得名。眼眶假瘤并不少见,瘤体可有弥散,或者局限,可发生于各年龄男女发病相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