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腺功能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由于生理和病理的原因引起性腺激素平衡失调,致性腺功能异常引发的精神障碍。一般是指女性性腺在不同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产后和更年期,由于内分泌变动所产生的各种精神障碍(但也有男性更年期精神障碍的报道)。本病与其他内分泌疾病的精神障碍的区别是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情感改变、意欲障碍、本能异常(食欲。性欲)等,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不出现脑器质性症候群。
性反应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性兴奋是由肉体的或精神的性刺激引起的。女性性兴奋的特征是阴道壁充血、液体漏出致阴道滑润,阴道内2/3扩张,子宫颈、子宫体上提,乳头竖起。男性的性兴奋以阴茎勃起为特征。在持续期,阴道外1/3发生显著的血管充血,造成阴道口狭窄。形成“高潮平台”。高潮期,女性为子宫、高潮平台和肛门括约肌同时节律性收缩(间隔0.8秒),男性则以副性器官、会阴肌肉、阴茎体开始一系列有节律性地协同收缩并完成射精为特征。性高潮是一种全身性反应、呼吸、心跳、外周肌群均发生显著改变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又名第四性病,是经典的性病之一,其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生殖器部位出现一过性水疱性损害,局部淋巴结肿大,未经治疗晚期可发生象皮肿和直肠狭窄,对组织的破坏性强。此病现在在我国较为罕见。
性病相关性胃肠道感染是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由细菌、原生动物及病毒感染或机会感染引起的一类胃肠道疾病。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由性接触直接传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胃肠道感染;另一方面是感染性疾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致消化道机会性感染。腹泻是艾滋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可伴腹痛或腹胀;细菌性感染可急性起病,出现发热、恶心及腹泻症状。
性病神经症主要包括性病反应过度或疑病性神经症、性病恐怖症。疑病性神经症在临床上最多见。患者过分关注自身健康,不切实际地解释躯体征象或感觉异常,并坚定不移地确信自己患了1种或多种严重的性病。 性病恐怖症需同时具备: 1.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惧怕性病,怀疑自己是否已染上性病。 2.极力回避与性病有关的人、事物、情景、活动,若未能回避开则极度恐慌,并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明知不必如此过度恐惧,为自己的恐惧回避行为而苦恼,但无法自制。 4.回避行为
性变态旧称性倒错,泛指性爱异常的一种性心理障碍的类别。它包括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异性装扮癖等多种类型,其共同特征是性兴奋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以及两性行为方式等出现反复、持久性异乎常态表现。如患者以不寻常的露阴窥淫行为和性想象做为性满足的根源。在人类社会中普遍认为两性之间性器官接触(性交)方式做为合理方式,但露阴癖、窥淫癖患者照例与被害人不做这样的性接触或不做为主要性满足方式。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是由于手掌、脚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与坚硬物体反复剧烈撞击,造成红细胞机械性损伤,从而导致一过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的一种病症。因1881年Fleischer所报道的第1例患者是长途行军后发病的士兵而得名。
行经泄泻,每逢月经来潮时大便溏薄或泄泻次数增多,经后大便恢复正常者称“经行泄泻”。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这种证候可持续数年,日久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猩红热样红斑为一种急性全身性或限局性发疹性红斑,发病前有发热,咽喉痛等前驱症状。典型皮疹为细小红斑,相互融合成片,弥漫性分布,疹后脱屑。
星形细胞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形成的肿瘤,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占胶质瘤21.2%~51.6%,男性多于女性。星形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最少。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星形病毒胃肠炎由星形病毒感染引起。7岁以下儿童多见,常爆发流行。起病急,临床主要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水样便为主。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呈增长趋势。病原体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后经血液循环播散于脑膜。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患眼中虹膜上存在着新生血管。直到进入20世纪,关于NVG的知识才建立在完善的解剖学基础上。1906年,Coats描述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眼中虹膜上新生血管的组织学发现。1928年,Salus描述了糖尿病患眼中虹膜上相似的新生血管。20世纪早期,房角镜检查法引入临床应用以后,Kurz认为结缔组织的收缩是造成粘连性房角关闭的原因。鉴于这种青光眼的起因是新生血管而不是眼内出血,Weiss等于1963年提出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名称。
新生儿紫癜是指新生儿期的出血性疾患,不能视为一种独立性疾病,病因复杂。此病多见于出生后2~7天的婴儿,是由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不足而发生血液凝固障碍。
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又称新生儿荨麻疹、新生儿过敏性红斑、新生儿红斑,为新生儿常见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在出生后2周内,以红斑、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短暂性皮肤病。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transient neonatal pustular melanosis)为发生于新生儿的一种暂时性无菌性脓疱疮,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
新生儿由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新生儿HBV感染主要来源于母婴传播。HBV相关抗原包括HBsAg、HBcAg和HBeAg。
新生儿衣原体感染是由沙眼衣原体所致,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及沙眼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可感染妊娠妇女的子宫颈并通过受染母亲的产道感染新生儿,在新生儿引起结膜炎和肺炎。衣原体是一种近似于细菌的病原微生物。
咽下综合征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婴儿咽下过多被胎粪或细菌污染的羊水、母血或阴道内黏液分泌物等,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的新生儿呕吐。多见于有难产史、窒息史或过期产儿。常于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但婴儿一般状况良好,胎粪排出正常,腹部无异体征。通常在1~2天内将咽下的异物吐净后,呕吐即停止。呕吐严重者可用1%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进行洗胃,一般1~2次呕吐即可停止。
新生儿时期,由血小板生成减少和(或)破坏增加所致的新生儿紫癜,称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TP)。其特征是皮肤广泛性瘀点瘀斑,甚至出现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时间延长且不完全,而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免疫因素(同族免疫和自身免疫)是引起NTP的最主要高危因素。
新生儿休克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微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新生儿休克与年长儿相比有些特殊性,特点是病因更为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等到血压下降、症状明显时,病情常不可逆转,病死率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容易延误诊治、应予重视。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改变而引起的不同于正常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心律,包括频率、节律,心脏搏动部位或心电活动顺序的异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室性多见,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年长儿及成人好。但也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死亡。
新生儿心肌炎是在新生儿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其中以病毒感染为多见。其病理变化以心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细胞溶解和坏死为特征。临床表现不典型,较难早期发现,而易延误治疗,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