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性囊肿是一类较为罕见的眼眶病变。病变中最常见的寄生虫是棘球绦虫,其幼虫称为细粒棘球绦虫,所产生的病变称为棘球性(棘球囊)囊肿可以通过血流和淋巴转移并散布到全身各种器官。
畸胎瘤(teratoma)是一种先天性囊性病变,畸胎瘤有良性和恶性两种,发生于睾丸者多恶性,位于眼眶者多为良性。
眼眶肌炎是属于局部型非特异性眼眶炎性假瘤的一种亚型,常见症状为急性发作性头疼、眼疼、复视、上睑下垂及轻度水肿、眼球轻度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转动受限。又称眼外肌炎。病因不明,推测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另,与感染因素、全身疾病亦有一定关系。激素治疗效果较好,较易复发。
眼眶横纹肌肉瘤(orbital rhabdomyosarcoma)是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自出生至成年人均可发生,眼眶横纹肌肉瘤可来自眼肌或泪腺,多见于10岁以下7~8岁男孩,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眶内恶性肿瘤。引起单侧突眼。病情进展迅速,1/3患儿发生上睑下垂,10%患儿伴头疼,X线片可见骨质破坏。如不及时治疗,多在一年内死亡。
眼眶骨折是常见的颅颌面损伤类型之一,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颅面其他骨折联合发生。眼眶对眼球起到保护作用,眼眶或眼眶周围骨骼遭受外力打击,可出现眼眶骨折。
临床多分为3 种类型,即单骨型、多骨不伴内分泌功能紊乱型和多骨伴内分泌功能紊乱型。侵犯眼眶者多为单骨型,以上颌骨和额骨多见。多骨伴内分泌功能紊乱型者常表现有第二性征早熟。
眼眶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以膝关节附近最常见,罕见于眶骨,但它较常作为一种放射治疗后(特别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放疗后)在眶骨发生的一种继发性肿瘤。
眶骨骨膜炎是指覆盖于眶骨表面的一层纤维性结缔组织膜的炎性病变,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眼眶骨膜炎可分为前后两种,前部眶骨膜炎较为多见,患侧皮肤红肿,可触到肥厚的骨缘并有压痛,同时眼球向病灶相对方向移位,诊断较为容易。而后部的眶骨膜炎,则由于病变深在,虽有眼球突出及压痛等症状,但诊断较困难,上述两种眶骨膜炎有时可互相波及。
眼眶骨瘤多发于鼻窦软骨和膜状骨交界的骨缝处,肿瘤生长侵入眼眶。青少年时期骨瘤生长较快,就诊的患者多为中年,眶区大多数骨瘤来源于鼻窦而不引起同眼眶有关的症状及体征。额窦骨瘤最可能产生眼眶症状,但筛窦和上颌窦也可影响眼眶,蝶窦骨瘤很少产生眼眶表现。
骨化纤维瘤(ossifyingfibroma)是一种常常累及眶骨的后天性纤维骨瘤,好发于颅面骨,眼眶也常常累及。
眼眶蜂窝织炎是眼眶软组织的急性感染,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眼眶疾患。如果患者病情危急或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可以引起患者视力减退或失明,甚至危及其生命。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组恶性程度不等的淋巴细胞肿瘤。按细胞形态分化和分布可分为十余个类型,临床表现大多相似,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全身的淋巴结和肝脾内,但在淋巴结外淋巴网状组织或非淋巴网状组织内也可发生。腺外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的17.5%。眼眶内缺乏淋巴组织,原发于眼眶的恶性淋巴瘤属于腺外淋巴瘤,约占腺外恶性淋巴瘤的3%,又将眼眶恶性淋巴瘤归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的范畴。
眼眶淀粉样变性(orbitalamyloidosis)可发生于眼眶泪腺区、眼睑和结膜组织内,是一种淀粉样蛋白沉积所致的病变,临床上比较罕见,病变可引起眼球突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眼眶出血(自发性)和视力下降等。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肌肉间兴奋传递障碍,具有反复复发与缓解倾向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横纹肌特别容易疲劳而表现无力,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后,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重症肌无力眼外肌受累的患病率较高(约90%),75%的患者以眼肌型为初发症状,其中80%于2年内转为全身型。依据其发病年龄,肌肉受累情况命为新生儿型、青年型、成人型重症肌无力和眼肌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等。
眼睑细菌性感染属于祖国医学的“眼痈”、“眼睑疮疡”、“胞肿如桃”、“火胀大头”、“覆杯”等范畴。 西医病名定义:眼睑炭疽系炭疽杆菌感染所致。由患病的牲畜接触所引起,故本病患者多为畜牧、屠宰场及制革厂等工作者。
眼睑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表现。可单发于眼睑部,亦可为全身、面部湿疹的一部分。由于患慢性结膜炎、睑外翻或泪囊炎时的分泌物或泪液经常刺激眼部皮肤而引起。儿童易发生,常伴有疱性结膜角膜炎。临床表现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
眼睑热性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引起。常见于6个月至15岁儿童。多发生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热性病之后,也可并发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或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本病无免疫力,易复发。
皮脂腺癌是罕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仅占原发性皮肤恶性肿瘤的0.7%~1.3%。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仿,好发于眼睑、面部、头皮等处,其他部位较少见。临床上多表现为黄色结节状块物,质地坚实,直径大小多在2cm以内;肿瘤中央有凹陷性溃疡,溃疡周围隆起的皮肤常完好。皮脂腺癌一般发展缓慢,病程自数月至数年不等,有长达30多年者。少数肿瘤生长迅速,可溃破呈菜花样块物,常伴继发性感染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少数患者发生血播散,肺为常见转移部位。诊断主要藉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应作广泛切除及区域淋巴结
眼睑皮肤弛缓症是一种罕见的眼睑皮肤病,多发生于青春期以后。可能与自主神经紊乱或内分泌障碍有关。也可因眶隔及泪腺Lockwood韧带松弛,引起泪腺及眶内脂肪脱垂,致使眼睑皮肤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退行性改变。有的患者内外眦韧带也会松弛,造成内外眦角变得圆钝。有时上唇也发生下垂,形成双唇现象。
眼睑痉挛-口下颏部肌张力障碍又称为Meige综合征,或Brueghel综合征,是一组不明原因的综合征,主要表现双眼睑痉挛合并面部肌张力障碍样不自主运动。本病是肌张力障碍,受累肌群阵发性强直收缩呈数秒至数分钟痉挛然后向其他部位扩展。尽管电生理及MRI研究推测此病可能与中脑、基底核有关。
眼睑疖肿和脓肿为一种化脓性眼睑皮肤疾患,常发生在眉部附近,多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眼睑基底细胞癌又称侵蚀性溃疡、基底细胞恶性变、蚕食性溃疡(rodent ulcer)。基底细胞癌为最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肿瘤由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化而来,紫外线照射为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病程较长,最长可达20年。基底细胞癌常与其他疾病有关,如皮肤纤维瘤、肥大性酒糟鼻等。95%以上病变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0岁,无性别差异。
眼睑恶性黑色素瘤占眼睑恶性病变的5.4%,为所有眼睑肿瘤的1%。其发生率稍低于头颈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儿童罕见,偶见于青年人。大多数患者年龄为60~7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
眼睑皮肤丹毒是一种由乙型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为面部或其他部位的丹毒蔓延而来,上下睑可同时发病,并向周围组织蔓延。
目前临床所称的眼组织胞质菌病是指无玻璃体炎症表现的眼底出现边界清晰的萎缩灶、视盘周围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和黄斑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膜等改变伴随组织胞质菌素皮肤试验呈现阳性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未能从这类患者的眼内分离出病原体,因此对此病有多种命名,如眼假组织胞质菌病综合征(presumed ocular histoplasmosis syndrome,POHS)、眼组织胞质菌病综合征(ocular histoplasmosis syndrom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