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毒痢又称疫痢、时疫痢,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发于夏秋季节,以2~7岁儿童为多见。痢疾证候类型之一。临床以发病急骤,壮热、烦躁口渴,腹痛剧烈,大便脓血,甚或神昏抽搐,肢厥为主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中毒性菌痢。
疫斑热是温热疫毒之邪入侵血脉,伤及心肾所致。以骤起壮热,热退病反重,容易发斑出疹,血压低,小便先少后多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亦称肾性疫斑热。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流行性出血热。
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也往往与病人的个性偏离有关;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严重程度可起伏波动;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幻觉、妄想,生活工作不受严重影响。
异源内分泌综合征也叫伴瘤内分泌综合征,是指肿瘤产生激素或激素样多肽所引起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其发生机制涉及交叉免疫反应、致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等,引起内分泌症状的某些肿瘤所分泌的某些活性物质,有激素样作用但无天然激素可与之对应。
异物性食管穿孔,是由食管异物造成的食管穿孔可由异物的性质及存在的时间而发生不同的并发症,亦可在取出异物时发生。
最常见的眼外伤为异物对巩膜,角膜和结膜的损伤。虽然大多数异物伤较轻,但部分病例伤情严重,如角膜划伤合并感染。
异物肉芽肿为异物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仅发生于有异物过敏素质者。非机体组织的各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在皮肤组织引起组织反应(皮肤异物反应),其结构为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异位胰腺又称迷路胰腺或副胰,凡在胰腺本身以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组织既无解剖上的联系,又无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均称为异位胰腺。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约90%的异位胰腺位于上消化道,主要是胃(通常位于距幽门5cm以内的大弯侧)、十二指肠、空肠。少见部位有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部、肝、回肠、肠系膜、大网膜、肺、Meckel憩室、结肠、阑尾、横膈、肺及食管。大多数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种极常见的急腹症。阑尾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阑尾炎可在各种年龄发生,发病率以青年人为最高。多数人出生时阑尾已下降到右髂窝内,如胚胎发育异常,阑尾可滞留于腹腔的任何部位。当异常位置的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诊断上有一定困难,临床上较多见的异位阑尾为盆腔位,肝下位和左侧位。
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的一个症候群,由多种病因引起。异位ACTH综合征是库欣综合征的病因之一,是指非垂体和肾上腺性的库欣综合征。多见于APUD瘤,如小细胞支气管肺癌,不同部位的类癌,还有胰岛癌、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黑色素瘤等。非APUD瘤,如肺腺癌、鳞状细胞癌、肝癌也可引起。
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HI)是一种主要累及单眼的慢性非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又称Fuchs综合征。此病发病隐匿,炎症轻微,常出现角膜后弥漫分布或瞳孔区分布的星形KP(沉积物)、虹膜脱色素等改变,易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脑白质营养不良中的较常见类型,此病又称异染性白质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化性代谢病,是最常见的溶酶体病。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乃人生食或半生的海鱼及软体动物如乌贼等感染期幼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感染初期常表现为急腹症。慢性期常反复发作性腹绞痛、胃肠或肠外嗜酸性肉芽肿形成。
异尖线虫病是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寄生在胃肠道引起的疾病,人因生食含活幼虫的海鱼而感染。急性期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剧烈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肠道嗜酸性肉芽肿为特征,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
血红蛋白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或合成障碍,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部分或完全替代了正常的血红蛋白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至今已发现400多种结构异常性血红蛋白病和100多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但仅有少数出现明显病态表现。本节介绍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表现及处理。
异常γ-球蛋白血症(dysgammaglobulinemia)即选择性或部分性免疫球蛋白合成缺陷病(selective or part immunoglobulin deficiencies)。是指限于1种或1种以上的免疫球蛋白缺乏,而其余免疫球蛋白正常或升高。属于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
结肠造口是结直肠恶性肿瘤、外伤和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等疾患的一种治疗手段,做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腹腔内可形成了两个孔隙,造口肠管与左侧腹壁间的孔隙和盆底腹膜缝合不当或腹胀致盆底腹膜裂开形成的缝隙。小肠滑入此两孔隙即形成乙状结肠造口旁沟疝。乙状结肠造口旁沟疝是结肠造口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可发生于术后早期,亦可在若干年后发生。
是结肠绞窄性梗阻较为多见的一种,患者年龄多在40岁~50岁,北方多见而南方少见,主要原因是乙状结肠冗长而系膜相对较短,又或由于炎症粘连引起。结肠袢以其系膜为固定点沿系膜的长轴旋转,所致的肠腔部分或完全闭塞,称为肠扭转。扭转一般呈顺时针方向,扭转在180°以上时即可发生梗阻。轻度扭转可以不到1周,重者可达2~3周。发病后一方面可以出现肠腔狭窄和梗阻,另外可因系膜血管受压而发生绞窄。
肠管经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与后腹膜之间突入乙状结肠间隐窝而导致的内疝,称乙状结肠间疝(intersigmoid hernia)。较为罕见。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状窦静脉炎,为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乙型肝炎患者可有多种皮肤表现,急性期的皮肤表现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Ag的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有关,免疫荧光检查可在皮损血管中测出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急性乙型肝炎在发病前2周可有10%~20%患者发生荨麻疹,少数患者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多形红斑、猩红热样红斑、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红皮症及紫癜等,同时可伴有关节痛及偶有关节炎等血清病样改变,在血清及关节液中可测出乙肝表面抗原-抗体(HBsAg-Ab)的复合物。
乙型肝炎病毒是双链环状DNA病毒,该病毒有3个重要的抗原,包括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除了引起肝炎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还可引起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及多肌炎、雷诺症等但最常见的为血清病样关节炎皮炎综合征。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受累多于男性,发病年龄10~60岁,平均30岁。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简称乙肝相关性肾炎,是指HBV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肾小球损伤的疾病。
本类药物常用者有非那西丁(phena-cetin)及扑热息痛(paracetamol),其他为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阿司匹林片、小儿退热片、扑尔感冒片,安钠咖片、优散痛片、去痛片,撒烈痛片、使痛宁片、安痛定片等,中毒病例大都由于误服大量、频繁或长期应用所致;幼婴内服较大剂量小儿退热片发生中毒反应者较为多见。朴热息痛是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毒性较小,但如大量服用,则可发生急性中毒。
乙脑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由蚊虫媒介传染的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精神障碍。流行性乙型脑炎常在夏秋季流行,起病急剧,好发于儿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